千折百轉還向前: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

觀察月刊在第65期發表台灣研究會前副秘書長楊立憲的文章指出,40年前,中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兩岸關係從此進入和平統一的發展階段。40年來,不管形勢多麼複雜、艱難,兩岸敵對僵持的局面已被打破,促進交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兩岸民眾的共同語言與追求。

 

  40年來發生巨大變化

 

40年來的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1979年前,台灣當局對大陸實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兩岸軍事高度對峙。《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後,大陸率先作出調整,促使兩岸緊張關係走向緩和。1980年代臺當局宣佈解除“反共戡亂戒嚴令”,1990年代海基會、海協會隨之成立。

 

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促進了兩岸民間交流的活躍。2000年民進黨上臺,兩岸重現劍拔弩張的局面。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兩會制度性協商機制得以恢復,並先後舉行了11次會談,簽署了21項重要協定,國臺辦與陸委會建立起聯繫溝通機制, 2015年“習馬會”的舉行,更將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推上一個新臺階,和平解決兩岸關係展現出光明前景。

 

其次是在經濟上。目前,大陸已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出口市場,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與最主要的投資對象,台灣則成為大陸第7大貿易夥伴,第7大出口市場和第6大進口來源地。兩岸經貿交流有利於大陸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也有利於台灣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順利度過1997年和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的衝擊,堪稱“互補互利、互惠雙贏”。2008年隨著直接“三通”的實現,兩岸加速形成“一日生活圈”,經濟交流更加便捷。互聯網的普及更為兩岸經貿一體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再次是文化上。從文學藝術、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到宗教民俗信仰、鄉村社區建設,交流途徑由暗到明,交流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領域不斷擴大。2008─2016年間,兩岸有百多所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合作協議,每年各有上千名學生赴對方學習,台灣有上萬名學生來大陸參觀交流;兩岸科研機構和團體定期舉辦研討會;文化界經常共同組織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演藝界人士互到對方演出,合拍影視作品成為常態;體育交流呈現多層次、全方位的發展態勢;兩岸互派記者到對方駐點採訪成為常態;兩岸出版界以合作辦展、委託出書等方式開展交流;兩岸民間信仰團體經常到對岸進香朝拜、舉辦文物展、講經弘法。

 

最後是社會上。兩岸從“老死不相往來”發展到民眾直接全面接觸往來。1987年台灣開放返鄉探親,打開了兩岸人員往來的大門。1988年臺約43.7萬多人次來大陸探親,以後逐年增長。2008年台灣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之後兩岸人員往來人數倍增,兩岸政黨、民意代表、民間社團、縣市鄉鎮行政組織、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非常活躍。

 

隨著兩岸各項交流深入,出現了一批因經商、求學、通婚等原因經常奔走于兩岸,或在對岸常住的“兩岸人”,據稱這部分人現有約100萬左右,兩岸通婚約38萬對。

 

總之,40年來兩岸交流互動是全方位的、空前的,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為解決歷史遺留的兩岸政治關係難題進行了有益的摸索與實踐。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展,追根溯源不外乎如下原因。

 

  兩岸全方位交流的原因

 

其一,兩岸同胞同文同種、血脈相通、地理相連、命運休戚與共。台灣的發展從根本上脫離不了大陸。大陸好,兩岸關係好,台灣才能好。1979年後兩岸關係逐漸緩和,各項交流逐步擴大,特別是2008─2016年步上和平發展軌道,給兩岸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生機活力,創造了互利互惠雙贏的成果,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民族的願望,故有著巨大的內在動力。

 

其二,大陸自1979年後推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政策,解放了大陸的生産力,綜合實力不斷發展壯大,2010年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列,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兩岸經濟民生差距日益縮小。大陸提出建立“一帶一路”倡議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積極開展睦鄰外交和全方位外交,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肯定,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空前增強。這些對台灣均産生了積極正面的影響,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強大的引力。

 

其三,大陸對臺政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和平發展為主題,宣導“兩岸一家親”,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團結兩岸同胞共同振興中華,對臺工作方法日趨務實、細心、耐心和接地氣,兩手並用取得成效。譬如:針對民進黨執政推動「法理獨立」,大陸制訂了《反分裂國家法》,有效擊退“台獨”勢力發動的一系列攻勢。大陸先後採取一系列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去年以來發佈實施了力度更大的31項措施,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了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體現了大陸願意率先與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的誠意,受到台灣民眾的普遍歡迎。

 

其四,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沒有“台獨”的生存空間。隨著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日益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重要,話語權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台獨勢力幾次三番想在國際上挑釁“一中原則”,結果不僅四處碰壁,而且處境越來越糟。蔡英文執政僅2年,台灣就掉了5個“邦交國”,目前僅剩下17個,而且整天提心吊膽。

 

  和平統一目標前景可期

 

總之,兩岸同胞是兩岸關係的主人,其意願決定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與路徑,但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還是在於大陸的發展進步。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台灣的前途和出路只有一條,即與大陸聯手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促進中華民族復興,完成國家完全統一。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到一個新時代,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加具備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的基礎和條件。

 

令人遺憾的是,民進黨及其所代表的勢力仍在堅持“台獨”意識形態挂帥,堅持“反中去中排中”,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並處處給交流設限,致使兩岸關係重現緊張對峙狀態,台灣經濟民生發展難題受此牽連一籌莫展。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反映了台灣選民對民進黨的執政理念和表現深感失望已忍無可忍。儘管民進黨還掌握著台灣的執政大權,也還在謀劃反撲固權,但可以肯定的是,該黨一日不改變錯誤的兩岸政策,台灣就一日沒有好日子過,台灣人民淘汰民進黨只是遲早的事。

 

兩岸用了將近40年的時間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再有40年,難道還不能實現和平統一嗎?(作者楊立憲係台灣研究會前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