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各擅勝場演繹新時代 “雙城記”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9-01-08 11:25:21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進入2019年,二十多年來發展如影隨形的中國兩大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其發展前景和相互關係,正隨著中國內地開啟新時代改革開放,分外引人矚目。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期在中國內地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引領作用的上海,已經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內地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是否會影響甚至取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直是海內外金融業界“不老的傳説”。
時至今日,滬港兩地經濟結構均以高端服務業為主,金融業更是其共同所長。2018年9月公佈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香港和上海分居第三名和第五名。隨著中國內地進行新時代改革開放,滬港“雙城記”將向何處演繹,也牽動著海內外業界的心弦。
在不久前香港舉辦的一個論壇上,香港與上海的經濟關係,再度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熱議,參加會議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作公開回應。林鄭月娥明確指出,在評論香港和上海的經濟發展時,不少人往往偏重於兩地之間的競爭,而忽略了兩地長期的合作互補關係。
滬港通便是雙方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一互聯互通機制4年來累計成交金額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副所長宋恩榮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評價,作為兩座城市金融合作的傑出方案,滬港通對中國金融領域改革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使得資本市場走上國際化道路;另一方面因為有每日額度存在,使得交易處在可控的範圍。
宋恩榮認為,上海和香港兩大金融中心在服務和運作方式上很不一樣。上海主要面向內地,外國企業要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上海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長三角是中國最大經濟區域;內地企業要走出去的話,更加國際化的香港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這種錯位發展給雙方帶來很多合作的機會。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也在一個論壇上致辭指,滬港交易所看似競爭,實際可以錯位發展,香港應尋找不同定位,並幫助內地形成生態系統。健康競爭可令市場做得更好。
同時,兩座差異化的金融城市,讓外部環境帶來的金融風險更加可控。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係副教授麥萃才告訴記者,“一國兩制”安排之下,兩座城市金融制度、法律環境都不一樣。在應對風險時,投資者和企業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李劍閣認為,同樣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的起點不同,各自承載的使命也不同。雙方應該形成互相補位的關係,沒有必要進行同質化競爭,更沒有必要成為日漸趨同的市場。中國經濟體量足夠巨大,完全能夠容納滬港這兩個各具特色的重量級的國際金融中心。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滬港合作迎來進一步深化的時期。2018年5月1日起,滬港通每日額度將擴大4倍,為國際及內地投資者提供更多便利;同年舉行的滬港合作會議第四次會議上,雙方簽署15項合作協議,涵蓋法律服務、教育、商貿、創新科技、文化、金融6大領域;滬港金融合作第八次工作會議上,雙方進一步加強金融領域合作,其中包括推動更多上海生物科技及其他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
面對新時期的發展機遇,李劍閣曾發文表示,目前是滬港深化金融合作的最佳時點,合作共贏前途無限,兩地可在“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上海自貿區建設等方面探索兩地資本市場的作用,從資金、人才、機構、産品、監管等5個方面入手,構建全面融通的共同市場,善用制度差異,充分各取所長。
觀察人士認為,新時代滬港兩地料將演繹更精彩的“雙城記”。正如林鄭月娥出席2018滬港金融論壇時所説,香港和上海同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各擅勝場。在新形勢下,滬港兩地應該以更緊密、更深入的合作去服務國家所需,貢獻國家發展。(中新社香港電 記者 楊喆)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