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亞洲象大搖大擺“跨境遊”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9-01-15 15:31:57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據百度)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野象谷景區,志願者在打掃象舍。(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野象谷景區,大象在吃象餐。(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救助陷入泥塘的野象。(據百度)
人象衝突已經成為多數有亞洲象分佈的國家和地區最大的保護難題,中國一直採取多種措施保護亞洲象。曾經有一頭野生亞洲象經過中老跨境保護區域的邊境檢查站,它的行動被監控完整地拍攝下來。據了解,中國和老撾在2009年底開始,劃定了“中國西雙版納尚勇—老撾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之後又新增3片聯合保護區,一方面要把亞洲象過境通道保護起來,另一方面還要把亞洲象現有的破碎棲息地和老撾連片的森林保護起來。正是由於這樣的努力,亞洲象才大搖大擺地順著人類活動頻繁的邊境公路,實現從中國到老撾的“跨國遊”。
“龐大而脆弱”的朋友
歲末年初,一條蜿蜒在崇山峻嶺間的中老鐵路國內段——玉(溪)磨(憨)鐵路黃竹林隧道正式貫通。由於中老鐵路穿過西雙版納野象谷,建設者在環評過程中調查了亞洲象的分佈及遷移通道,提出的線路方案避開了亞洲象主要活動區域、地表出沒段,還不涉及亞洲象既有遷移通道,並且為保護野生亞洲象修建了6公里的防護欄以及採取了以橋代路等保護措施。
建設者如此大費周章地保護亞洲象,因為它是人類“龐大而脆弱”的朋友。我國許多古籍對亞洲象有所記載,《爾雅》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帝王世紀》曰:“舜葬蒼梧。下有群象,常為之耕。”這説明亞洲象曾生活在中國的廣大區域,但是由於亞洲象在自然狀態下出生率低,幼象易受猛獸攻擊,再加上偷獵和意外死亡,造成種群死亡率較高,棲息地不斷退縮。自19世紀以來,地球上的野生亞洲象數量迅速減少,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在中國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受到法律嚴格保護。
北京師範大學生態研究所教授、阿拉善SEE基金會秘書長張立對筆者表示:“隨著人口增加、人類活動的干擾,目前亞洲象在我國僅分佈在西南邊陲雲南省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三個地區,野外種群數量在250頭左右,因此它更容易遭受滅絕危險,也更需要受到保護。保護亞洲象實際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十三個國家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的確,作為重要旗艦物種,亞洲象對其分佈地熱帶森林所發揮的生態服務功能及價值一直為國際、國內社會高度關注。“亞洲象對於森林生態系統裏植物群落的改造能力是極大的:大象每天要吃掉150到200公斤的植物,因此它們可以通過糞便幫助一些植物的種子進行傳播,進而顯著地改變當地某些樹種的豐富度和群落結構;另外,一些以它的排泄物為食的昆蟲類,比如蜣螂、金龜子也隨著亞洲象這種大型哺乳動物的減少而趨於減少。從長遠來看,亞洲象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有巨大作用,是生態系統裏很重要的改造者。”張立説。
緩解人象衝突
象群遊蕩覓食,每天可移行數十公里,因此常在不同棲息地、甚至不同國家間遷移。從事亞洲象研究20多年的張立,有件事讓他至今提起都眼眶發紅,他介紹説,當年他和學生在中老(中國-老撾)邊境進行科研調查時,發現一頭受到槍傷的母象,在生命垂危之際,帶著出生五六個月的小象來到中國境內。原來,中國早已禁止使用獵槍,而老撾是在前幾年才明令禁止的。這頭母象在老撾農田裏取食時被獵槍打傷,臨死之前,它艱難地把孩子帶到中國邊界線一側,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通過分析過去40年亞洲象棲息地的變化,我們發現人象衝突是因為長期的人類活動增加了亞洲象與人接觸的頻率。當前亞洲象主要的生存壓力,就來自於人類活動干擾造成的棲息地高度破碎化以及棲息地品質下降。”張立認為。
2018年10月,雲南思茅的一頭亞洲象撞壞一家農戶的大門,當著村民的面卷走一袋玉米。其實這已不是亞洲象第一次進村。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和開墾,使亞洲象棲息地面積從最早的900萬平方千米縮減至50萬平方千米。森林被人類的居民點和農田取代之後,亞洲象傳統的遷移通道被切斷,象群和人類的接觸機會增加,它們取食農作物和破壞生産設施,使人象衝突不斷加劇。
如何有效緩解人象衝突?
張立指出,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國家針對大象肇事為老百姓購買保險,實際上是政府出資使老百姓的損失得到一定補償;二是廊道建設和規劃,在關鍵的亞洲象棲息地之間架設人工廊道做生態恢復,這實際上也是在亞洲象保護工作中正在實施的很重要的保護措施;三是建立跨國的保護區域,讓破碎化的棲息地能夠連起來。
保護與發展並行
生活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等地的我國少數民族同胞,把亞洲象當作神聖的偶像和吉祥的象徵。傣族建有專門祭祀神象的“白象寺”,以及以象命名的“象明山”。同時,他們不允許破壞亞洲象棲息地的一草一木,更不允許亂捕濫獵。傣歷新年期間,佤族還會舉行盛大的貢象活動儀式——貢象節。
作為“人類與亞洲野象溝通的橋梁”,西雙版納野象谷是中國野象活動最集中、最頻繁的地方。在這裡,既有專門開展助象工作的亞洲象種源繁育中心,也有供遊人觀看大象表演的馴象學校和近距離觀察野象生存環境的高架走廊。在“保護”和“科普教育”的發展理念下,人與亞洲象和諧相處。
2005年,野象谷工作人員在附近河道內發現了受傷的小野象然然,它的左後腿被獸夾牢牢夾住,深深的傷口已經潰爛,上面爬滿了蠅蛆,然然的生命岌岌可危。隨後,趕來的救援隊為然然清理傷口,並把它送到當地的野象救援站。13年過去了,曾險些喪命的然然已經成長為身高2.2米、體重2噸的“大姑娘”,但左後腿上那條長長的疤痕仍提醒著人們它曾遭遇的不幸。
由於目前亞洲象分佈區的範圍和人類活動區是接觸、交錯、甚至重疊的,所以在保護亞洲象的同時,必須考慮人類生産生活的需要,以使亞洲象的保護能夠在發展當地經濟的前提下進行。
鋻於大象遊走覓食的特性,公益環保組織阿拉善SEE在一些試點村莊為老百姓提供了預警裝置,通過喇叭及時廣播,以避免人象的直接接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建設“野象食堂”,減少野象到附近社區農田採食農作物,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象衝突”;在普洱,為了解決人象衝突,當地實行“小額信貸”,為農戶提供小額貸款,幫助其發展替代農業經濟。
這些保護措施使亞洲象數量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但是無法從根本上避免人象衝突。
張立認為,“我們需要儘快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把亞洲象的適宜棲息地劃到國家公園裏,為亞洲象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然後通過國家的管理政策,包括引導當地老百姓尋找替代生計,種植一些大象不喜食的農作物,找到一個可持續的亞洲象保護方案。”
延伸閱讀
亞洲像是亞洲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它粗壯的四肢像四根柱子立於地面,影壁式的身軀呈深灰色或棕色,前額左右有兩大塊隆起,被稱為“智慧瘤”。蒲扇似的大耳朵大大增加了散熱面,既可以降低體溫,還能驅趕熱帶叢林中的蚊蠅和寄生蟲。亞洲象的鼻子是動物中最長的,粗而不笨,靈巧有力,可以巧妙地捲起食物,也可以吸水衝涼。雄獸嘴裏還長著一對終生不斷生長、永不脫換的象牙,長度為2m左右,像白色的長矛,是亞洲象搏鬥時的有力武器。
亞洲像是我國一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目前我國僅存250頭左右。
近年來,隨著人口不斷增長,人們對農田用地和橡膠、茶葉種植的需求也不斷增長,造成了天然林大面積減少。有關調查顯示: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為5個子保護區,亞洲象生活在其中的動養、動臘、尚勇3個子保護區,這三個保護區各自分離,而且又分別被保護區內的村莊、農田、道路分割成若干小片,使得亞洲象棲居的森林與人類生活區域交叉共存。天然林的減少使亞洲象棲息地喪失、食物資源減少,它們被迫走出森林,來到村莊附近尋找食物。它們偶然吃到玉米、水稻、甘蔗等農作物,這些適口性好、營養豐富而且容易獲得的食物資源很快對亞洲象産生巨大吸引力,它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採食人類種植的各種農作物;由於天然硝塘被開墾成農田或被填埋,野象甚至還會闖進村寨破壞糧倉、尋找食鹽。當地百姓在試圖保護自家的財産,或者在田間勞作時,都可能與亞洲象相遇而發生衝突。另外,保護區內盜獵事件時有發生,這使得亞洲象傾向於回避危險的地區,而選擇到村寨附近覓食。
公路建設也是導致人象衝突的另一個原因。公路將亞洲象的棲息地切割,造成棲息地片斷化,亞洲象在日常的運動和遷移中不可避免地要跨越公路,這就使車、象、人不可避免地相遇。當亞洲象白天穿越公路或者出現在人們易見的地方時,經常引起好奇的人們的圍觀、起鬨甚至追趕挑釁,從而經常導致野象追逐、踩死、踩傷人的慘劇發生。在動養保護區內的213國道沿線,類似的事件已發生多起。今年8月19日,象群在公路上停留,曾造成交通被中斷近12個小時。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