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兩因素或加劇台灣經濟下行風險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1-25 10:02:25 | 來源: 中新社 |
有分析指,受外部環境影響,台灣出口疲軟或將持續。
據台灣有關方面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12月外銷訂單同比減少10.5%,連續2個月負增長,為32個月來最大衰退幅度。
與此同時,本月初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報告顯示,去年12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下跌至44.8%,是2012年該指數創編以來最快緊縮速度。PMI已連續五個月走弱。
在一系列經濟指標下滑的背景下,各大機構對2019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所做預測中,最高估值2.41%,為3年來最低。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讓全球經濟前景蒙上陰影,台灣也難獨善其身。
綜合各方觀點,源自於內部的兩方面因素或將加劇台灣經濟下行的風險。
一方面,改善營商環境成效不彰。長期以來,製造業佔據台灣經濟重要份額。相較于金融服務業,製造業對土地、水電等生産要素需求更強,台灣卻困于“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才、缺工)問題。儘管上臺伊始當局便誓言妥善解決;但受制于主客觀原因,效果並不理想。
比如,缺電問題與台灣能源政策直接關聯。由於“非核家園”影響下,核能難有效利用,不僅造成以2017年“8·15”全臺大停電為代表性事件的電力供應不穩,也因為加大火力發電比重,導致空氣污染愈演愈烈。
營商環境不佳的負面效應將被放大。受國際需求減少的影響,亞洲主要經濟體去年底以來PMI均呈下滑態勢,但比較來看,台灣PMI緊縮速度較快。拋開外貿依存度較高這一因素,不能説與台灣長期未解甚至愈發嚴重的“五缺”問題無關。
另一方面,培育經濟新動能難見起色。上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以來,台灣形成了以半導體為核心的電子産業優勢集群。時至今日,電子産業仍然是台灣為數不多的優勢産業,缺乏經濟新動能成為台灣增長乏力的重要原因。
當局曾提出了“5+2”産業創新方案,重點培育生物醫藥、智慧機械和綠色科技等新增長點。台灣在這些領域擁有一定技術積累,若扶持力度足夠,或可形成新的優勢産業。不過,“遠水難解近火”,上述産業形成規模優勢需要較長週期。讓台灣輿論憂心的是,當局扶持力道稍顯不足。以行政當局編列的2019年度預算為例,“5+2”計劃年度投入為619億元新台幣,具體到著重AI探索的智慧機械項目僅42億元新台幣。與主要經濟體的投入相去甚遠。
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保持出口繁榮對台灣經濟成長甚為關鍵。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提出所謂“新南向”政策,但去年與東南亞國家貿易額不增反減,讓台灣拓展新出口市場前景堪憂。
進入2019年以來,除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台灣內部既有結構性問題也對其經濟發展形成制約。(夏守智)
相關新聞
- 2018-11-16臺學者:蔡英文上臺後台灣經濟均增率近30年最差
- 2018-10-252018年9月臺製造業測驗點為2016年3月以來新低
- 2018-10-12能源困局阻臺商回流腳步 媒體人嘆:蔡英文摧毀台灣經濟
- 2018-10-11馬英九談蔡英文“雙十節”演説:台灣經濟倒退何來發展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