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當地時間24日,為期40天的“顏真卿特別展”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東博)落幕。這場展覽因台北故宮將鎮館之寶《祭侄文稿》外借而引發的爭議,不會隨著展期結束而畫上句號。蔡英文當局盡顯“媚態”和“軟獨”背後的心思昭然若揭,但阻擋不住的,卻是兩岸民眾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與歸屬。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2019年2月23日下午,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觀眾為參觀“顏真卿特別展”排隊。(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漂洋過海,“天下第二行書”引發的爭議

 

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年),顏真卿收復常山郡,命人至河北尋得顏季明頭顱,揮淚寫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這個在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2012年時被臺當局核定為“國寶”。

 

為了欣賞這一難得一見的真跡,很多中國遊客特地飛往日本。有參觀者表示,“早上9點去了東博,買票30分鐘,進館60分鐘”,“不過能夠親眼一睹,真的還是很值得”。也有中國觀眾感嘆,在異國他鄉看到充滿家仇國恨的悲壯祭文,“內心忍不住感到沉痛”。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台北故宮出借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給東京國立博物館,1月15日首度亮相。(圖片來源:台灣“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攝)

 

據悉,《祭侄文稿》被安排在一個獨立的展廳,展出規格較高,除中文古文外,內容還被翻譯成了日、英、韓等語言。《祭侄文稿》前有數位工作人員專門看護管理,觀眾需要排隊,且不被允許在作品前持續停留。

 

2月23日,展覽結束的前一天,在日本工作的華人張先生排了近2個小時的隊,才看到《祭侄文稿》的廬山真面目。他對中新網記者表示,“裏面全部禁止拍照,查的也挺嚴的,手機都不能掏出來”,直到晚上6點,依然有很多人在排隊等待參觀。張先生説:“看到日本人對中國文化那麼感興趣,感覺很自豪。”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顏真卿特別展”于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然而,此次展覽中的一個細節,引發了中日網友的不滿——一款《祭侄文稿》樣式的點心盒,以及用《祭侄文稿》中漢字製成的醬油碟,出現在展覽文創商品區。

 

一篇被稱為“字字泣血,鐵骨錚錚”的祭文,竟變成了點心的包裝封面。

 

有網友感慨,不知買了這盒點心的日本參觀者,如果知道這段歷史,是否還吃得下去。還有網友批評道,“用祭文做這種商品太不合適了”。“這是對寶藏的侮辱”,在社交媒體上,也有日本網民認為這樣做不尊重作品。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資料圖片:《祭侄文稿》。(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站)

 

而對於日本文創商品的爭議,再次讓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如此珍貴的文物送去日本展出的行為,受到質疑。

 

這一盡顯“媚態”的做法,在展覽開幕前就引發了兩岸民眾的批評。有島內網友直諷民進黨是“賣臺集團”。還有網友痛批,“‘國寶’是全民的,不是給你(民進黨)當權者的”。台灣評論家黃智賢説:“我無以言喻我的悲哀與憤怒!”

 

華東師範大學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樊波成表示,《祭侄文稿》幾乎可以説是唐代書法的最高代表,而且是富有感情的真跡、無法複製。《祭侄文稿》紙卷出爐近1400年,其脆弱可想而知,堪稱“展一次傷一次”。

 

製造兩岸對立,蔡當局“文化台獨”愈演愈烈

 

其實,這已經不是台灣當局第一次在文化方面因做法不當,而招致批評不滿了。自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文化台獨”的現象愈演愈烈。

 

宣佈廢止課綱微調、禁止大陸及港澳學者借閱台灣“國史館”資料、撤除台北故宮南院十二獸首陳列、拆除台灣抗戰紀念碑……蔡英文的一系列舉動,不僅撕裂台灣社會,還製造了兩岸對立。

 

蔡英文當局刻意“洗綠”台灣“中華文化總會”。島內輿論直指此舉乃變“中華文化總會”為“台灣文化總會”之先聲,必定造成兩岸文化認同的障礙。

 

此外,蔡英文陣營更有人拋出應禁止台灣青少年“扯鈴(空竹)”,因為“扯鈴也是中國文化,是幫中國統戰”的奇談怪論,引發島內輿論強烈反對。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資料圖片:《祭侄文稿》(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站)

 

《祭侄文稿》裏,留下了這樣一枚印章——“子孫保之”。對中國人而言,書法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傳承著文明深層的理念、認同與共同記憶。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融合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大勢。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許多參觀者都在《祭侄文稿》前駐足,仔細端詳。(圖片來源:台灣《中時電子報》黃菁菁攝)

 

下一次展出,能否出現在大陸?

 

大陸文化學者、書法家榮宏君表示,《祭侄文稿》分量不言而喻,有很多大陸文化人感慨,中國著名書法家的墨寶,更應先與兩岸分享。

 

為什麼台北故宮這次會把《祭侄文稿》借給日本,但目前還不會出借給大陸博物館?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法律諮詢與理論研究委員會委員季濤曾對此進行過解釋,他表示,因為,台北故宮的絕大部分文物是在上世紀30-40年代為躲避日軍佔領,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南遷”而最終運到了台灣。兩岸對這些“南遷”文物的所有權歸屬上原有分歧。台灣方面擔心他們的藏品到大陸展出可能會遭扣押,一直要求大陸制定“司法免扣押”法規才肯借出文物。

 

但其實,早在2013年,國臺辦就曾做出過承諾:大陸支持、鼓勵兩岸文博機構加強兩岸文物雙向交流,不會出現台灣方面擔心的問題,即司法扣押問題。

 

自1984年起,台北故宮博物院陸續精選出70件名作列為限展品,規定每次最多僅能展出42天,展後須休息3年以上,《祭侄文稿》便在其中。

 

如今,“顏真卿特別展”在日本落幕,不知,這個“民族的瑰寶”3年後的下一次展出,能否出現在大陸。(中新網2月25日電 何路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