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給中國動畫什麼啟示

■《包寶寶》用隱喻手法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卻難能可貴地用現代的、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去講述故事,讓中國文化內化為一種真摯的情感,並具有當代性的反思

 

■《包寶寶》為中國風動畫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創新案例——所謂的東方元素、本土元素,不僅僅存在於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塵封的歷史符號中。基於現代情感的經驗反思與價值判斷,往往是文藝作品發掘民族精神的富礦

 

 

日前,由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英語原名為《Bao》,一語雙關。導演石之予説,這既是指中國美食“包子”,也指中國父母心中的“寶貝”——孩子。這也點出了《包寶寶》何以驚艷國際:傳統的中國形象之中包裹著純正的中國式情感結構。

 

“《包寶寶》用隱喻的手法描繪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卻難能可貴地用一種現代的、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去講述故事,讓中國文化內化為一種真摯的情感與具有當代性的反思,這種當代性立場,是十分可貴的。”在曾任上海國際電影節動畫片單元評委的動畫人袁梅看來,“中國風動畫並非只能唯美復古,這部動畫短片對於中國文化元素的現代性開掘值得借鑒。”

 

一隻可愛的小包子中藏著多少中國父母“放不開”的愛

 

《包寶寶》去年以 “貼片”的方式“傍”著《超人總動員2》上映,讓不少衝著皮克斯動畫大片而去的觀眾,誤以為自己走錯了片場。但這部不到八分鐘,沒有一句臺詞的短片,很快攥住了觀眾的心,收穫網友評價:“看餓了,也看哭了。”

 

在動畫學者看來,畫風有點“萌”的《包寶寶》,內涵很深刻。這部短片恰恰是無數“中國式親子關係”的走心寫照:母親悲憤交加地將小包子吞進肚裏的一幕,是短片的高潮,讓不少觀眾震撼,這份震撼來自極致的情節設定,更來自對親子關係的微妙隱喻——最不願孩子受到傷害的母親,卻因極致的保護欲,對孩子造成了最大的傷害。

 

直面生活本身,往往才能産生最真摯的情感、最深刻的批判以及最動人的和解。《包寶寶》用各種細膩的情節刻畫,講述著這份沉甸甸的親情:寂寞的母親因為包寶寶的到來重燃生活熱情,她為包寶寶洗澡、打扮、喂食,對她而言,這只親手包出的小包子仿佛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包寶寶成長為一個對世界充滿探索慾望的小少年,他想要結交更多的夥伴,看重自己的私人空間,害怕孩子受傷的母親總是處處插手、事事關心。這種全情投入的付出後“不願放手”的心情,擊中了多少中國父母。而對子女來説,這又何嘗不是一個解析父母內心“掙扎軌跡”的生動樣本。

 

除了純正的中國式親子情感,《包寶寶》中俯仰皆是的中國元素,也植入得極為妥帖。客廳裏的福印等傳統設置,與之後兒子房間中的籃球明星海報形成對比,展現了兩代人之間的審美代溝;母親與孩子慪氣後,還是為孩子準備了一桌豐盛的中國佳肴,不禁讓觀眾聯想到無論什麼時候,篤信“民以食為天”的父母總想著用一桌好菜來表達很難説出口的愛。而這些傳統元素不是虛浮擺設,直接參與到了情節的起承轉合之中。

 

中國風,用現代視野觀照文化情感才能打動人心

 

在動畫人看來,《包寶寶》成功展現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糾結感,更為中國風動畫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創新案例——所謂的東方元素、本土元素,不僅僅存在於宏大的歷史敘事與塵封的歷史符號中。基於現代情感的經驗反思與價值判斷,往往是文藝作品發掘民族精神的富礦。

 

事實上,一批外來“中國故事”得以征服全球,正在於其“用當代視角開採文化”的開放姿態。動畫片《花木蘭》的導演班克羅夫特就曾表示,這位來自古代的“中國女將軍”之所以能夠感動世界,是因為她“關鍵不在於我是誰,而在於我想成為誰”的現代人格宣言。在女性能力被壓抑的古代,花木蘭以“異類”的姿態,為現代女性提供了精神上的鼓舞。將功夫、美食、山水、熊貓等多種中國經典元素結合到一起的《功夫熊貓》,用幽默的表現方式講述了少年成長的故事,展現出“只要努力付出,人人都能成為英雄”的勵志主題。

 

傳統文化與民族元素是中國動畫取之不盡的寶庫,曾經,《大鬧天宮》《三個和尚》《小蝌蚪找媽媽》《天書奇譚》等中國動畫片都因為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極致的中國風呈現征服世界,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國産動畫創作在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與開拓上停滯不前。要麼一味追求在造型、畫風上“復古”,導致時代性和全球化視野缺位;要麼徹底向“西”看,直奔“好萊塢”模式而去。“這就導致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消費之間的脫節”,在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看來,如何讓早已融入中國人血脈的傳統元素與時代精神、現代審美共振,是國産動畫必須思考的問題。(記者 張禎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