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免簽風波”背後的“跨大西洋裂痕”日益加深

這兩天,有關“歐盟將不再給美國遊客免簽待遇”的新聞成為美歐媒體報道熱點。對此,歐盟官方辟謠,稱要求美國公民從2021年起前往歐洲申根區必須申請“歐洲旅行信息和授權系統(ETIAS)”認證的報道係媒體誤讀,ETIAS不是簽證體系,只是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遊客的一項“例行檢查”,目的是進一步排除非法移民、恐怖主義等方面的隱患。而美國國務院也發表聲明,強調ETIAS授權不是辦簽證,“任何國家都有制定入境標準的權利”。

 

看來,“歐盟將不再給美國遊客免簽”確係媒體誤讀,歐盟將要實施的ETIAS認證系統,其實與美國早就實施的旅遊授權電子系統ESTA類似,主要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要求免簽國家公民入境前必須進行申請登記,授權有效期為3年。但問題是:受ETIAS影響的約有60個國家的公民,為何只有美國公民的待遇被美歐媒體高度關注甚至過度解讀呢?顯然,在美歐“漸行漸遠”的大環境下,雙方任何一點小誤會都可能引發大風波,“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正變得越來越複雜、敏感和脆弱。

 

近兩年,美歐在貿易政策、北約安全、歐洲一體化、難民與移民政策以及全球治理等領域的矛盾與分歧進一步凸顯,並産生多次公開而激烈的衝突。比如,美國政府抱怨北約盟國在防務合作領域出錢太少,要求後者在今年底必須加強軍費支出,否則將削弱在防務方面的支持。同時,美國正推進一項名為“費用增加50%”的計劃,要求美軍駐在國除要負擔美軍所需全部費用,另要額外支付相當於費用總額50%的獎金。照此測算,包括德國在內的美軍駐在國所負擔的費用將為現有支出的5至6倍。

 

面對美國的進逼,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相繼提議建設一支“真正的歐洲軍隊”,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結果,這一提議被美國批評沒有實際效果,並稱“美國將永遠存在歐洲的身旁。”

 

在貿易領域,繼去年6月1日對歐盟進口鋼鋁産品加徵關稅後,美國商務部今年2月又提交一份對汽車進口232調查的報告,建議對包括對歐盟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對此,歐盟反應激烈,指責美國此舉是逼迫歐盟在貿易談判中讓步,若真付諸實施,歐盟將採取報復措施。

 

此外,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協議等做法,與歐盟一貫原則立場以及國家利益相悖。目前,歐盟已宣佈創建一種新的支付渠道以繞開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繼續同伊朗開展正常的商業合作。針對上個月美國主導的華沙中東問題部長級會議,歐盟反對將議題聚焦伊朗,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裏尼甚至都沒有參會。

 

在隨後召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副總統彭斯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針鋒相對的演講,更使美歐之間的分歧白熱化。不少媒體都報道了“默克爾獲得罕見的長時間、熱烈的起立掌聲,彭斯沒有獲得掌聲”這一細節,《華盛頓郵報》更是將此次慕安會比作歐盟對美國政府外交政策發起的一次全面“圍攻”。

 

美歐跨大西洋聯盟成立已近70年,雙方因擁有所謂共同價值觀而引以為榮,並曾共同經歷了不少風雨。但眼下,這對跨大西洋盟友卻互“懟”不斷,鴻溝越來越大、裂痕越來越深。究其原因,既與本屆美國政府追求“美國優先”、不尊重歐洲盟友的意見、不顧及歐洲盟友的利益等政策取向有關,也與美歐雙方面對當今世界大變局作出不同認知與反應有關。

 

當前,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世界地緣政治中心東移。面對新變局,美國開始放棄“全球主義”而強調“美國優先”,以保持自身的超級大國地位。歐盟則認為,二戰後形成的國際制度安排和多邊主義體系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必須加以維護。正是這種面對和適應世界大變局的分歧,令美歐關係漸行漸遠。

 

對歐盟來説,跨大西洋聯盟固然重要,未來依然需要維護,但維護好這一關係,靠的是“自強”而不是“妥協”,正如默克爾總理所説:“如果我們想要保護自己,歐洲必須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