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惡化 台灣投資環境受極大衝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于2017年10月訪美時,談到兩岸關係説,只要不繼續惡化,就是最好的情況了。“大華網絡報”14日發表評論説,果然其後,兩岸關係繼續惡化,而且至今還看不到盡頭,甚至最近民進黨當局還一片鼓吹迎接戰爭之聲。

 

蔡英文上任到李顯龍講這話的時候,有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兩國和台灣“斷交”。由於民進黨當局和大陸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關係便持續下墜。在李顯龍做出上述表示後,更有多米尼加、布基納法索、薩爾瓦多三國和台灣“斷交”。而且布基納法索人口比台灣現有十七個“邦交國”的各國人口都多,多米尼加人口也比這十七國當中的十六國還多。可見民進黨當局對台灣所造成的“外交”損失極大。

 

不僅如此,2018年4月起的三個月內,全球44家主要的國際航空公司,都配合大陸的要求,在網站上不再把台灣列為國家,改列為地區。這就説明瞭民進黨當局愈要推動“正名”,標榜台灣是“國家”,台灣反而被“反正名”,地位愈低。儘管美國白宮發言人為此出面批評大陸,但是,美國政府也沒有能力力挺美國的航空公司抗拒大陸。畢竟美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達四十年,也不承認台灣擁有國家的地位。

 

因此,台灣執政者自己不圖改善兩岸關係,雙方模糊的空間就愈小,兩岸對立對抗的氣氛就愈強烈。這是非常不利於台灣經濟的。今年一月,德國“駐臺辦事處”公佈對250家在臺德商的調查,德商認為在臺所面臨的五大挑戰中,兩岸關係和政治穩定問題居於首位。同一時候,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在集團尾牙活動時表示,對景氣前景“悲觀”,原因是兩岸關係和中美貿易摩擦;他盼望兩岸關係不要惡化,至少不要那麼“尖銳”。這無疑是企業界極具代表性的發言,無奈近一個多月來,形勢反而愈來愈尖銳,竟然到了臺當局“行政院長”蘇貞昌説出拼到最後“拿掃帚抵抗”的地步。企業界和外商將如何評估台灣的投資環境?可想而知了。最終受害者將是所有台灣民眾。

 

2016年5月台灣政黨輪替、兩岸當局之間關係逆轉後,台灣工業總會、商業總會都分別在年度性的白皮書或建言書中,呼籲必須改善兩岸關係。在2008至2016國民黨執政的八年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企業界和外商根本用不著要求臺當局改善兩岸關係。現在他們憂心投資環境,民眾更會憂心未來減少就業機會。

 

本月6日,台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又強調,台灣追求拓展國際市場,那麼兩岸關係是“重中之重”。誠然,但是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仍一昩執意鼓動兩岸對立,面對2018年12月生效、亞太11國簽署的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以及包括大陸在內的亞太16國正在積極談判組建中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台灣若因兩岸關係惡化而持續被排除在外,後果必極嚴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