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聯合考古發現“海上絲路”終點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歐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9-03-29 15:09:06 | 來源: 新華網 |
英國杜倫大學28日向新華社證實,該校考古係與中國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聯合考古研究證明,“海上絲綢之路”終點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歐,而非此前認為的晚至明代。這一重大發現將中歐陶瓷貿易起始時間向前推進了500年。
傳統觀點認為,唐代中國的海洋貿易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地區,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在印度洋。
過去5年,中英聯合考古隊整理了在西班牙薩拉戈薩、阿爾梅裏亞和巴倫西亞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國唐代至宋代早期陶瓷器殘片。考古研究初步表明,這些唐宋時期的陶瓷已隨阿拉伯商人經印度洋與紅海貿易到達地中海地區。
杜倫大學考古係教授克裏斯·傑拉德告訴新華社記者:“新發現的中國早期外銷瓷從物質文化角度證明,唐代中國與地中海地區就有豐富的文化與經濟交流,這改變了我們以往認為中歐陶瓷貿易始於明代的傳統觀點。”
新華社記者看到,這些瓷片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等品種,其中一片宋代耀州窯青瓷採用了複雜的內外高浮雕刻花工藝。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光堯認為,這些瓷片來自唐宋時期中國最為著名的瓷窯,包括陜西耀州窯、河北定窯和江西景德鎮等,它們都是當時中國瓷器的佼佼者。
他強調:“此次聯合考古研究表明,中國文化因素早在唐代就已到達地中海西端,這為我們重新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翟毅説:“西班牙阿爾梅裏亞遺址出土的一件有拉斯特金彩裝飾的中國白瓷表明,進入印度洋市場的中國陶瓷不僅有成品,也有根據市場需要再次加工的商品,這説明當時經濟與文化全球化的程度已非常之高。”
此次中英聯合考古隊在中東和歐洲等地的考古研究發現,從唐代至元代,中國海洋貿易飛速發展。杜倫大學考古係研究員張然認為,這説明中國在推動早期全球化及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互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與杜倫大學學者多次在中國、印度、阿聯酋、伊朗及西班牙等遺址進行考察、文物整理和考古發掘工作。這一合作旨在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研究。(新華社倫敦電 記者桂濤 顧震球 參與記者:施雨岑)
新聞推薦
- 遊戲、網文、影視劇……中國故事“出海”又出彩2025-02-17
- 突破、創新、佈局,新年新幹勁!人工智能加速在各行業“落地生花”2025-02-17
- “想帶更多同學來見識大陸的精彩”2025-02-17
- 香港故事丨大紫荊勳章獲得者李焯芬:做中華文化的“老義工”2025-02-17
- 外交部:中國消費市場正實現從“量”到“質”的變革2025-02-13
- 元宵節,解放軍用閩南語喊話臺艦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