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4-02 09:54:30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華廣網4月1日發表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周忠菲的評論文章指出,最近,兩岸關係和島內政局發生一些變化。重要事件有:開啟大陸7天訪問行程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其28人訪問團走訪香港、澳門、深圳和廈門,跨越粵港澳大灣區;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期間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兩岸關係中,出現兩岸經濟交流重新活躍的現象。
一、如何看兩岸經濟交流的重新活躍
本文提出這樣的觀點: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中,兩岸經貿交流具有重要的促進功能。但兩岸的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堅持以“九二共識”為兩岸的政治基礎,就是強調“政經不能分離”的原則。貫徹和執行這一點,不僅有利於保障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順利進行,而且直接關係到台灣是否能夠産生一個接受“兩岸一中”的政黨。即,這樣做能夠減少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成本。
二、警惕民進黨經濟策略的變化
2016年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始終將阻礙兩岸的交流和聯繫置為“頭等大事”。政治上不接受“九二共識”;經濟上推動“脫中”與鼓動“新南向”,文化上搞“去中國化”。民進黨“拼政治”、罔顧台灣民生經濟的種種“台獨”作為,帶來其在“九合一”縣市選舉中的大敗。然縣市長選舉後,民進黨政治上“反中”的行為,並未有絲毫的收斂,“外交”上還“出訪南太”,“一中一台”,“過境”夏威夷,大念“大陸打壓”的歪經。不同的是,經濟上出現一些變化:一方面,民進黨繼續用行政等手段,對兩岸經貿設置阻礙,對到大陸賣高雄農水産品的國民黨新當選市長韓國瑜“酸言酸語”,陸委會甚至在韓國瑜回臺後直接出面“惡言相向”,要韓國瑜“説清楚”在大陸的“所有行蹤”。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又試圖搶回在兩岸關係上的部分“主動權”,釋放出未來民進黨可能不再反對台灣縣市長赴大陸等“真真假假”的信息。
民進黨的意圖非常清楚,只要“印把子”繼續捏在手裏,他們阻撓兩岸關係發展的政策就不會“輕易改變”。因為他們擔心兩岸的經濟與文化融合,會導致他們失去“台獨”社會基礎。此外,民進黨還認為憑藉美國的“加持”,2020“大選”前,民進黨在兩岸關係方面的被動境況可能會有所改變。民進黨內的極端勢力,還借機強化了對“九二共識”的挑釁立場。面對民進黨有意設置的行政障礙,大陸的一些惠臺政策仍然很難落地,但大陸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決心不會改變。自十九大以來,大陸對臺方針始終如一,即對“台獨”分裂勢力實行精準打擊。大陸也越來越具備條件,就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民進黨經濟策略的變化,對以兩岸經貿為“臺階”,暗地裏仍然繼續搞“台獨”的分裂勢力,大陸決不會放鬆警惕。
三、兩岸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
兩岸的大勢已經非常清楚,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將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在這樣的大勢面前,兩岸經貿關係除了為兩岸民眾創造更多福祉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雙向融合發展創造政治上的條件。
大陸在政策上從來不回避“希望通過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將來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3月4日回答記者詢問時就清楚地表示,大陸對韓國瑜參訪的定位是:“歡迎並支持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兩岸城市交流合作,共同增進兩岸同胞利益福祉。”當蕭萬長先生在博鰲會見中強調他關注的重點僅僅是兩岸經濟發展時,李克強總理就兩岸關係必須堅持以“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再次做出了清楚的表達。大陸在這兩個重要場合的表態,都突出了兩岸的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的政策含義。這是台灣任何執政黨必須面對的現實。
四、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將接受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
在經濟層面,兩岸經貿關係的互補性、台灣民生經濟的需求,會使兩岸的交往更趨緊密。韓國瑜的“走出去”、“發大財”,正是反映了當前台灣的需求。大陸提供的商業發展機會客觀存在,有利的經貿往來,是台灣社會需求的重要外部條件。
在社經融合發展方面,大陸推出的各種配套政策,例如近期推出的立足於“給台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31條措施”,對促進台灣資本在大陸投資,對幫助台灣民眾在大陸創業、就業、生活,求學,具有明顯的作用。台灣同胞在捍衛和平發展的環境,在促進兩岸統一方面,將逐漸承擔起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這種單向的、台灣同胞在大陸的融合發展,今後將成為推進兩岸經濟與社會融合的“播種機”。
從目前島內的一些動向看,未來依靠經濟力量形成兩岸共同行動,例如兩岸共同市場等方面,也許條件會更趨成熟。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有助於推進國家統一,這一認知有可能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
但也要看到,利用手中行政權力,挑起兩岸關係對抗,針對兩岸和平釋放不穩定因素,對實現統一的前景進行顛覆,正在成為民進黨的選擇。面對這種態勢,面對台灣的社會生態,不論任何政黨執政,如果仍然宣稱“只談經濟,不談政治”,這實際上是站在民進黨的立場説話。這種“只經不政”的政策,有悖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理念,只會在兩岸關係的長期走向上,起到負面作用。
兩岸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相信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會日漸對此有所認識。(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相關新聞
- 2019-04-01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目標 更是機遇
- 2019-03-29江蘇淮安周台北登場 臺商讚投資環境與惠臺措施
- 2019-03-26台灣馬祖居民冀兩岸聯繫更緊密:與連江應通盡通
- 2019-03-21閩臺金融合作走深走實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