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保險入場提速 數量性限制有望取消

“保險業是我國金融業中開放度最高和最早的行業。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金融業中保險行業率先開放。”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徐承遠表示,2018年4月以來,我國進一步擴大保險業的開放程度,保險行業進入全面對外開放期。對外開放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放寬投資比例限制,放寬人身險公司合資企業外資比例至51%,3年後不再設限。二是放寬外資設立機構條件,全面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三是擴大外資機構業務範圍,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與中資機構一致。

 

未來新一輪的開放措施有哪些?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一是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外資在銀行保險業進入中國市場還有一些數量性的條件限制,包括規模、年限、股東類型、持股比例等限制。

 

“我們正在研究來取消或放寬這些數量性的限制,更加強調審慎的標準和審慎的條件,吸引具有專業特色的外資銀行、外資保險進入中國市場。”王兆星説。

 

一直以來,外資保險公司在國內市場份額不高。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外資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佔比約為6.85%,外資財險公司市場佔比僅為1.94%,均與2017全年基本持平。

 

分析其原因,徐承遠表示,外資險企在國內市場發展水準較低,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中國保險市場的特色與外資險企一貫的經營模式“水土不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眾保險意識較為薄弱,且在投保需求、投保方式等方面與國外有較大的文化差異,外資險企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手段在中國保險市場的經營出現了“水土不服”,對市場的不熟悉也對其業務開展形成一定的掣肘。二是外資險企在我國經營網點較少,遠低於太保、國壽、平安、人保等本土大型險企,代理人配置和資産規模方面也遠低於本土大型險企。三是外資險企進入我國保險市場時間並不長,在品牌效應方面和已經深耕多年的本土大型險企存在較大差距。

 

那麼,如何提升保險業對外開放程度?徐承遠認為,第一,進一步加大開放市場的力度,提高保險業專業化服務能力,讓一些專業性外資險企進入養老、巨災等領域;第二,進一步優化監管環境,完善監管政策,讓外資險企進入無後顧之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