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學者索妮婭·佈雷斯萊——用筆和相機講述真實的中國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5-05 09:30:30 | 來源: 人民日報 |
索妮婭·佈雷斯萊近影。龔鳴攝
在見到法國學者索妮婭·佈雷斯萊之前,對她的名字、故事早已十分熟悉——穿越中國西部地區、獨自創立出版社,用筆和相機講述真實的中國……我在心中默默畫下一個智勇雙全的女性形象。她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常常孤軍奮戰,但聽她講自己的故事,卻沒有艱難困苦的回憶,只有溫暖、活力和快樂,如同陽春三月般充滿希望。
觸動:一個番茄的故事
“身體和靈魂永遠都在路上”,是對索妮婭的完美寫照。她既是博學的學者,教授哲學、倫理學、傳播學等課程,還是筆耕不輟的作家,又是好奇的探險家,走過的路都變成筆下的文字。圖書、照片、綠植,她書房裏的這三種裝飾映照出她的精神世界。
“我最近在準備一部隨筆,分析法國不少媒體為什麼用否定的眼光描寫中國。”剛見到我,索妮婭就開門見山地説:“為什麼不少法國人對中國心存偏見?”她拿起整理成冊的媒體報道,自問自答:“首先他們獲得的信息就不準確。”接下來的話題如行雲流水,我們談到西藏新疆,談到絲綢之路,談到她的旅行和著作,索妮婭反復説道:“我想讓法國人看到不一樣的中國。”
“讓法國人看到不一樣的中國”,是索妮婭十多年來的努力和追求,而這一切要從一個小小的番茄説起。
2005年,索妮婭博士畢業後,決定去東方旅行。在從莫斯科到北京的火車上,同車廂的兩位中國女性送了索妮婭一個番茄,令她深受觸動。“因為語言不通,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原來是她們覺得我沒有吃飽。”這份關心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索妮婭看到,火車上的中國人都在為生活忙碌、為工作奔波,這和她了解到的、法國媒體經常提及的“人人都是同一張面孔的中國人”完全不一樣。在北京短暫停留期間,她看到了迅速發展、充滿活力的中國和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中國人,這些所見所聞給她帶來巨大的“衝擊”。“從那以後我就只有一個想法,再去一次中國。”
後來,索妮婭不止一次來到中國,記錄中國。迄今為止,索妮婭共出版了《發現西藏》《深入西藏之旅》《發現甘肅》《新疆生活》《新疆——絲綢之路的一千零一個奇跡》等近10本有關中國的文字和攝影作品。她曾三度入藏,行走新疆等地8000余公里,與當地工人、農民、教師、醫生等各行各業的人們交流,抓拍他們歡笑、工作、休閒的瞬間,將中國西部的壯麗風景、民風習俗和交通狀況等方面展現在法國讀者眼前。
記錄:一種不同的視角
在研究介紹中國方面,索妮婭在華裔作家韓素音身上找到共鳴。她説,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韓素音便通過寫作向世界介紹中國,講述中國的美麗河山和感人的扶貧故事,渴望促進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溝通與理解。“難以想像,過了半個世紀,我還在重復她當年所做的事”,索妮婭有些無奈地説。
索妮婭的書架上擺著十幾個裝滿黑色、灰色粉末的玻璃瓶,裏面裝著她從塔克拉瑪幹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珠穆朗瑪峰和敦煌等地帶回來的沙土。她説:“這令我時刻想起那片土地上的美好回憶。”索妮婭坐著火車去拉薩,對穿行在海拔四五千米上的高原列車讚嘆不已,形容那是“雲中列車”“天域列車”;她去拜訪西藏大學,為圖書館裏藏文書籍實現數字化存儲而欣喜不已;她和西藏、新疆的企業家談創業之路,讚嘆“這裡有著尊重現有生態環境的智慧”;她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講述一位村幹部帶領村民修路通車、發展致富的故事;她去參觀養老院,看到老人因得到良好的照顧和治療而延年益壽……
耳聞目睹的一切令索妮婭更加堅定——“換一種視角寫作和看世界”,這是懸挂在她個人主頁上的醒目文字,也是她的人生信條。在寫作上,索妮婭堅持自己的視角,從親身體驗出發,從人與人間的交流出發,客觀真實地記錄中國。在她看來,文化交流除了要尊重差異之外,最重要的便是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這是理解的基礎。索妮婭真誠地對我説:“去和中國人交流,去觀察他們的生活,去發現不一樣的東西,而不是帶著偏見去驗證偏見,這是中國教會我的道理。”
在課堂上,索妮婭常常帶領學生做“懷疑練習”。在她看來,真正的知識源於親身體驗。她告訴學生,不要將書本上的知識奉為真理,而“要親眼去看”,要換一種視角看中國。索妮婭希望有一天能帶領學生去中國,讓他們走近中國、理解中國、愛上中國。
堅持:一個人的出版社
最初,索妮婭的作品在出版時常遇到阻力,甚至連家人也難以理解她對中國的熱情。為更好地出版自己的作品,創建一片自由的思想空間,2017年,她成立了絲綢之路出版社,自己一人負責一切事務。到目前為止,她的出版社已經出版了10余本著作,其中就包括她的新作《新疆——絲綢之路的一千零一個奇跡》。
與出版社共同發展的,是索妮婭對中國的研究。目前,她的研究領域擴展到中國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等領域。索妮婭説:“西方的政治體制面臨很大問題,西方需要接受新的思想。”在研究並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後,她認為中國正在“修路建橋”,創造一種通往未來的新的治理體系、民主形式和生活方式。例如,在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各民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實現了“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是西方許多國家未能實現的偉大成就。
説起出版社的名字“絲綢之路”,索妮婭説,歷史上的古絲綢之路是一條商道,也是實現文化交流的通道,令人神往。伴隨“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深入人心,跨越大洲的文明交往史將被再次激活。索妮婭説,她曾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對“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民心相通”情有獨鍾,特意標上記號,因為西方需要加強與中國的交流。在《新疆——絲綢之路的一千零一個奇跡》的序言中,索妮婭寫道:“在摒棄定勢思維之後,我發現了這一倡議的偉大、獨特、奇妙之處。”在她看來,中國人熱愛和平,“一帶一路”是一條連接亞歐的友誼之路,體現了一種消弭隔閡、注重聯通的開放態度。
臨別前,索妮婭堅持讓我不再用法語中的“您”來稱呼她,而是要像朋友般以“你”相稱。那麼,我便如熟悉的朋友般稱呼她——索妮婭。
相關新聞
- 2019-04-30中外記者赴疆感受絲路建設新成就
- 2019-04-24中外媒體走進新疆 體驗絲路文化 感受發展魅力
- 2019-04-18一步跨千年:“最後的沙漠部落”克裏雅人遷入新家園
- 2019-03-26汪洋:牢牢把握總目標 推動新疆大局持續向好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