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般阻撓臺青西進 臺當局如何擋得住人心

頭頂24K薪資的“天花板”,面對無法實現“一代比一代強”的現實,深陷島內政治紛爭的漩渦,遭遇“空心菜”的“空頭支票”帶來的一次次期待落空——如今的台灣青年充滿了自我價值無法彰顯的落差與困惑。“草莓族”“悶世代”“青貧族”……他們又何嘗不想撕去這些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簽,他們需要出口,需要舞臺。

 

大陸的發展進步和機遇無疑對台灣青年産生越來越大的吸引力,出臺“31條惠及臺胞措施”、取消台灣居民來大陸就業許可證、制發台灣居民居住證等一系列逐步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舉措,也讓他們漸漸放下西進的顧慮。2018年3月台灣《遠見雜誌》公佈的民調顯示,18—29歲的台灣青年中,有59.6%選擇了“願意”赴大陸發展,同時,也有61.6%表示“會因惠臺新政而增加赴大陸發展意願”。

 

百般阻撓臺青西進 臺當局如何擋得住人心

 

廣西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青年學者梁穎接受採訪 莊楊筱/攝

 

來自廣西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青年學者梁穎對1627位台灣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被問及“是否願意赴大陸開展青年交流”時,表示“願意”的學生比例高達95%,但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六成從未來過大陸。為何心已動而身未動?梁穎表示,當台灣青年“把來大陸發展放入選項”時就強烈感受到,一邊是大陸的“磁吸力”,一邊是臺當局設置的重重障礙。

 

為了阻撓臺青西進大陸的步伐,臺當局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灣方面陸委會日前稱在廈門海滄區就業的臺胞社區主任助理所謂“原則違法”,施以每人10萬元新台幣的罰款;臺陸委會研擬下半年發佈行政命令,規定領取大陸居住證的台灣民眾須主動申報,否則就要開罰;此前,臺當局還曾聲稱一些台灣青年參加中國銀行的招聘“違法”……

 

一面是大陸務實的善意,給力的政策,一面是臺當局不斷以處罰、恐嚇的方式增加臺青登陸發展的所謂社會成本。臺當局的百般阻撓,真的擋得住人心?

 

對於臺當局的伎倆,在大陸發展多年的台灣青年,北京首鋼基金創業公社港澳臺總經理鄭博宇打了個比喻:“他們會一直告訴你‘魚有毒’,但只有真正來到大陸發展的臺青才能告訴你,‘魚是什麼味道’‘到底好不好’。”

 

百般阻撓臺青西進 臺當局如何擋得住人心

 

臺青鄭博宇被授予第三十三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其實每一個西進大陸發展的臺青都是最好的“代言人”,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那些想要掙脫困局的台灣青年:大陸的競爭很激烈,但大陸的舞臺也很廣闊,今天你要來這裡,就要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5月5日上午,鄭博宇剛剛被授予第三十三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甘當兩岸交流橋墩,助力更多基層台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這是鄭博宇的座右銘。

 

在寧波大學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鄧啟明看來,許多在大陸努力打拼,獲得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等等榮譽的臺胞臺青也正在以此為目標,身體力行。 

 

百般阻撓臺青西進 臺當局如何擋得住人心

 

寧波大學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鄧啟明接受採訪 莊楊筱/攝

 

“他們就是‘榜樣的力量’。”鄧啟明説,2017年以台灣大學學生身份到大陸交換、實習的李政軒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李政軒曾告訴他,以前台灣人到大陸發展是不被看好的,但現在反而會被視為“有本事”;如今到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不僅集中在大城市,也願意到廣大鄉村尋求發展機會。

 

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西進大陸,“用腳投票”,當他們擁有更寬廣的視野、更大的格局時,他們對於未來的規劃也愈發清晰。這其中就有一部分人,選擇更早地邁出西進步伐,先“登陸”就學打牢基礎,再就業、創業實現夢想。

 

據台灣媒體統計,至少有10所台灣知名高中申請赴陸的畢業生數量從2017年的個位數大幅增加到2018年的30人以上;2018年台灣學生到大陸高校讀書的人數是2017年的5倍。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林承鐸來自台南,已經在大陸學習、工作二十年有餘。致力於兩岸高校交流的他深感如今臺生西進交流的迫切,“兩岸高校對接的熱情越來越高漲,因為島內越來越多學生希望申請到大陸交流,台灣本地的學生希望學校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

 

在大陸發展的這幾年,鄭博宇也見證了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選擇走出來,“我們慶倖做了這個選擇。如果我們在台灣,那會不會就是每天充斥著負面資訊,充斥著衝突對立的信息,這對我們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臺當局阻撓兩岸交流,阻擋臺青西進,擋得了人,擋不了人心。正如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日前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應詢時所説,民進黨當局不願意兩岸同胞走近走親走好,出於一黨之私,今天限制這個,明天處罰那個,處處與臺胞利益作對,處處破壞臺胞好事,這樣的做法不得人心,也不能得逞。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廈門5月5日訊(記者 莊楊筱 朱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