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福’地”系列之“科技農業篇”臺“新農人”打造“奇花異果園”

“臺胞‘福’地”系列之“科技農業篇”臺“新農人”打造“奇花異果園”

 

“我的夢想是,十年內我在福建基地的成績要超過台灣的。”“80後”新農人、台灣創業青年蔡志陽,如今是福建漳州漳浦縣特聘的16位台灣科技特派員之一。這是福建又一對臺先行先試的創新舉措。去年國臺辦推出“31條惠臺措施”,其中22條已在福建先行先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3月在兩會期間強調,“福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經過40年的發展,臺企臺胞在大陸也從“投資客”變成了“主人翁”。兩岸融合發展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民心所向。\大公報記者 何德花漳州報道

 

“這是巴西樹葡萄、這是澳洲手指檸檬、這是太平洋莎梨、還有這是牛奶果……”蔡志陽在他一手打造的漳浦臺豐山生態農業園區內,如數家珍地向大公報記者介紹他從世界各地引進的130多個花木瓜果新品種,儼然是一個奇花異果展示園。  

 

引進世界高優水果品種

 

2014年到大陸創業的蔡志陽,出身台灣嘉義一個農業世家。“爺爺和爸爸在台灣農業界都小有名氣”。對農業從小耳濡目染的蔡志陽可謂是“新農人”。到漳州創業後,他把在台灣家裏經過馴化成功栽培的世界各地高優水果苗木,又引種到漳州基地。如今,巨無霸紅心火龍果、黃晶果等多個水果新品已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多個省區推廣種植,示範基地也從原來的5畝擴大到70多畝,業務範圍從漳浦縣擴展到周邊多個省市。  

 

這位“新農人”説,作為新型農民,不光要種好地,會賣産品,還要懂得推廣技術、分享知識。被當地聘為科技特派員後,蔡志陽在派駐的漳浦湖西鄉頂壇村也建立了高優水果苗木基地。“我先種給他們看,技術和管理經驗現在大陸農民都不缺,缺的是市場理念。”蔡志陽稱,傳統農業靠天吃飯,大陸農業種植同質化嚴重,收益自然低。他希望依讬生態農業園,推廣高優果樹及先進産銷經驗,成立産銷班,幫助當地農民朋友走出跟風種植困境,獲得更高收益,同時也擴展自己在大陸的事業空間。

 

“精緻農業”回報率更高

 

與蔡志陽不同,台灣科技特派員林守宏則關注三個“境”:環境、身境和心境。林守宏説,他派駐挂點的村是國家級盛會─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主會場所在地,本就草木蔥蘢、花團錦簇。“但環境的粗放與精緻最終會直接在價值上體現。”林守宏介紹,原本粗放化的園林和盆景,經過他氛圍塑造、環境提升,很快便在價值上得到回報,很受當地農民歡迎。

 

從台灣到福建創業已19個年頭的林守宏,在漳州臺創園經營有機生態觀光農場,以九品蓮花為主題,有著9大色系的香水蓮花供不應求。妻子李燕雲和小女兒林佳欣是他的左膀右臂。讓他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像女兒這樣的“二代”西進大陸,發揮所學所長。

 

在林守宏的生態園裏,有一處臺青創業基地,“80後”台灣屏東青年小王和小江正在打理金鑽鳳梨和檸檬,“我們都是第一次到大陸來試著創業,福建漳州的氣候土壤等都和台灣很相近,是首選之地。看到種下去的火龍果和鳳梨都長得很好,大大增加了西進大陸創業的信心。”

 

閩臺農業合作走在前面

 

多年來,在對臺農業合作方面,福建漳州是大陸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早在1980年,大陸第一家台資農業企業“詔安水産養殖有限公司”就在漳州成立,而漳州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園也是大陸首批設立的兩個臺創園之一。據漳浦臺創園介紹,自1999年起大陸向基層農村推廣科技特派員,而漳浦今年初選聘台灣擔任科技特派員是大陸首次。

 

漳州漳浦臺商協會會長陳融峰向大公報記者介紹,台灣科技特派員下駐各村進行“農業幫扶”,可以發揮臺商技術、渠道、理念優勢,從發展思路、技術推廣、教育培訓等方面示範引領,幫助當地農村、農民理清發展思路,攜手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蔡志陽説,他計劃在大陸建立“引種園、示範園、推廣園”,待種植優質水果成規模後,還將成立産銷班。“我計劃用十年趕超自己家族在台灣用幾十年才取得的成績,以此向台灣年輕人證明,大陸是台灣青年創業興業的樂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