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開明:喚起台灣民眾參與民族復興需要實現三個“超越”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5-24 09:48:55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全國台灣研究會2019年學術年會在湖南省岳陽市舉行。(中國台灣網 李傑 攝)
中國台灣網5月24日岳陽訊(記者 李傑)全國台灣研究會2019年學術年會22日在湖南省岳陽市舉行。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仇開明作主題發言時指出,喚起台灣民眾參與民族復興需要實現三個“超越”。
仇開明説,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深入分析了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大勢,指出兩岸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講話突出揭示了國家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聯繫,指出“廣大台灣同胞要認真思考台灣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者”。台灣同胞不是民族復興袖手旁觀的局外人,而是積極參與者、共同實踐者、成果分享者。這既解決了新時代推進統一進程的動力問題,也回答了充分體現台灣民眾在統一進程和方案中的主體地位這一本質特徵。故而,深刻把握和分析台灣同胞參與復興的需求與特點,對於調動和喚起台灣民眾的熱情和積極性,實現包括國家完全統一在內的民族復興偉大事業,都至關重要。
一、台灣民眾正日益成為推進兩岸關係進程的主導力量
近些年來,兩岸關係出現了新的鮮明特徵,就是隨著大陸經濟長足發展,綜合實力持續攀升,兩岸經濟實力落差顯著擴大,大陸日益成為推進兩岸關係的主動一方,決定力和影響力都大大增強。台灣當局兩岸政策日漸保守化、退守而不是進取。特別是民進黨當局刻意打壓和限制台灣民眾參與兩岸關係及融合發展的空間,頻頻遭致民眾反彈,承受著日益強烈的民意壓力。
形成以上趨勢的深層原因是: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台獨”政治勢力,罔顧台灣民眾根本利益,煽動“仇中抗中”和社會政治對立,導致社會分裂和內耗加劇,造成台灣政治失能和社會離心傾向,連帶影響經濟發展動能和公共資源産出。經濟發展遲緩、財政收入增長緩慢、非生産性支出比例上升,都嚴重制約了臺行政當局分配資源、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
另一方面,大陸對台灣民眾張開雙臂,熱忱歡迎台灣同胞參與融合發展,給予台灣同胞在大陸工作、生活相關同等待遇,讓台灣同胞充分分享大陸改革開放進步成果。台灣民眾更加關注大陸發展機會,台灣民眾青年社會力量更多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支持力量,而不是台灣當局意識形態的尾巴。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日益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主軸,成為參與並引領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力量。因為台灣民眾的充分參與,才使兩岸關係走深走實,才使融合發展日益豐滿,才使民族復興偉大目標與台灣民眾發展和尊嚴更加密切地聯繫在一起。
二、台灣民眾對大陸仍抱持期待而疑慮的多重矛盾心態
台灣民眾已經成為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這一力量要充分釋放、充分發揮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和阻礙。這方面主要是依靠大陸方面在落實同等待遇方面更加到位、充分,真正讓台灣同胞有參與感、獲得感、成就感、自豪感,並形成對民進黨當局鉗制兩岸關係發展的有效對衝;與此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台灣民眾參與民族復興進程的複雜性,充分了解台灣民眾歷史上形成的獨特心態,深入破解喚起台灣民眾參與民族復興可能面臨的各種難題。這首先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當前台灣民眾面對大陸發展的各種心態表現。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感嘆、認可大陸的經濟發展成就,但不情願承認大陸的超越,不願意思考大陸發展的制度原因,多數還沒考慮要肯定和接受實踐大陸發展制度成果。
二是關心期待兩岸關係發展,主要還是著眼于利益考量導向,從自身生活就業需要出發,抓住大陸發展機會,希望比在台灣有更好的發展。但是許多臺胞還是認為應以台灣為根,未建立在大陸長遠發展融入當地的打算,對兩岸發展前途和對民族復興價值和責任的思考體驗還待開發。
三是認為大陸發展和復興前景仍不確定,對大陸發展以後對台灣的統一前景有無奈感、不放心。在與大陸發展往來過程中,希望能在美國加持下保證不被大陸吸附過去,甚至於在未來統一中取得好的權益,知道被美國當牌打不光彩,但覺得依附美國更有安全感。對中美貿易衝突中有騎墻觀望、機會主義、實用主義心態。
以上心態表現在兩岸力量對比嚴重傾斜、兩岸關係走深走遠過程中有其必然性,但是這些特性因為歷史形成、政治對立、反共宣傳等原因被嚴重固化和極化。推進兩岸融合發展走深走實,讓台灣民眾社會思考台灣在民族復興過程中的作用,必須進行針對性的破解和剝蝕,提前碰觸解構有關障礙和問題。以上表現的核心是台灣民眾總體上未建立大陸是“我群”的觀念,這是因為台灣民眾從認識大陸走向認知認同的前行中有三堵墻,就是“政權對立”、“對美盲從”、“權勢依賴”。只有推倒這三堵墻,才能有效縮短化解台灣民眾錯誤認知的過程,喚起更多台灣民眾早日參與到民族復興偉大進程中來。
三、喚起台灣民眾參與民族復興需要超越政權對立、對美盲從、權勢依賴
一是要超越政權對立。
這是橫亙在兩岸關係面前的第一個堡壘。島內數十年的“反共宣傳”根深蒂固,形成了兩岸在歷史文化認知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鴻溝,在台灣同胞歷史悲情之上又打上了新的烙印,我們看到“反共意識→‘反中’意識→‘拒統’意識→反對‘一國兩制’”、“反共宣傳→冷戰思維→敵我意識→固化‘中華民國’情結”這兩個認識鏈條銹跡斑斑、卻經久不褪。民進黨當局借題發揮,在此基礎上大力強化“恐中”、“懼中拒中”意識,遺毒和根子就在這裡。
兩岸民意沒有對立,是“台獨”勢力把意志強加給台灣政治製造對立,卻讓台灣和兩岸民眾承擔,那是一黨之私。兩岸目前政治上暫時的對立,並不意味著兩岸政權必然對立,台灣民眾完全可以、也應該得到兩岸共同的照顧。許多歷史包袱都是島內黨派強加的,是妨礙台灣民眾追求其利益和福祉的。這些包袱讓台灣民眾對大陸民族復興的使命無感,阻礙支撐民族復興認同感的建立。
2015年11月11日,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完成了孫中山先生的未竟事業。中國大陸完成的革命和建設偉大事業實現了所有中國人的夢想,中國共産黨制定的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也完全體現了全體中國人的根本利益,理當得到包括台灣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的響應支持和參與,台灣同胞的認同參與沒有任何障礙。
二是要超越對美盲從。
對美盲從是台灣民眾參與民族復興需要掃除的第二個障礙。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已被廣泛討論,跟兩岸過去的政權對立也是密切聯繫著的。隨著台灣當局在兩岸經濟競爭中處於下風,台灣社會對大陸發展的不平衡和防備心理增加,客觀上成為民進黨當局“倚美抗陸”政策的社會基礎。
台灣當局在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反應方面,從對立心態出發算計台灣在貿易摩擦中的機會,關心轉單和臺商回流成果;台灣企業界則在探討中美對立脫鉤後形成“一個世界,兩個系統”後,糾結到底要往哪兒靠?有些理性的輿論認為要看到貿易摩擦對台灣現有的“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出口美國”三角貿易模式影響深遠。也有台灣人士指出,台灣不要對美“親臺政策”懷有浪漫憧憬,台灣“親美”不必然要“反中”。
台灣社會就中美貿易摩擦總體表現出的“發財”心態、“西瓜偎大邊”心態、“明哲保身”心態、“火中取栗”心態等等,其發“國難財”、對民族命運存亡之不自知,不禁讓人徒生悲憫。崇美媚美壓過家國情懷,其兩岸利益取向的工具性、實用性、本位性,也充分印證了在台灣社會建立對大陸認知認同任務之艱巨。
三是要超越權勢依賴。
台灣民眾經歷了特殊的歷史悲情,存有“出頭天”意識,這個意識長期來被特定黨派操弄利用,走上了政治和認知的彎路歧路,付出了巨大的利益和情感代價。台灣民眾應該覺悟了,要認清當前台灣政治圈套的局限,擺脫政治宿命和束縛,展現自己的集體意志。
據有關調查,去年“九合一”選舉後,泛綠支持度下滑到26.9%,泛藍支持度27.6%,中立選民接近45.5%。這體現了一種政治冷漠,也是對傳統政黨的失望。台灣藍綠集團有對立,也有共同利益。政治集團之間的對立與他們與民眾之間的對立要小得多。精英階層統治集團具有分贓的條件。有學者認為,去年台灣地方領導人選舉反映出,台灣政治需要找出庶民需求的最大公約數,突破藍綠政治版圖的傳統局限,為台灣創造出庶民出頭、權貴退位的全新政治生態,成為台灣當前最值得關注的政治現象(中時2019515)。
台灣民眾需要超越權勢依賴形成的思維定勢與行為定勢,真正“發現”找準作為大眾社會群體長遠發展的根本利益,充分展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主性,擺脫被民進黨“台獨”勢力和權貴力量操弄的宿命,展現從“自在”到“自為”的發展特質,克服阻撓和障礙,加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中來。(完)
相關新聞
- 2019-05-15國臺辦:民進黨當局阻撓兩岸新聞交流就是蓄意破壞兩岸關係
- 2019-05-15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與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提出6項共同倡議
- 2019-05-13“兩岸關係與民族復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提出六項共同倡議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