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快評:擴大民間交流行穩致遠 深化融合發展應貫穿統一前後

【題記】在大陸,海峽論壇是個熱詞;在台灣,海峽論壇是個敏感詞。從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籌備以來,民進黨當局和“急獨”勢力便蓄意製造敵意對抗、阻撓兩岸民間交往。但當6月15日,本屆海峽論壇在福建廈門拉開帷幕之時,萬名台灣同胞用行動給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勢力來了一個清脆響亮的耳光。我們看到,兩岸民間交流盛況空前,兩岸融合發展勢不可擋,兩岸統一之路,就在腳下。

 

兩岸快評:擴大民間交流行穩致遠 深化融合發展應貫穿統一前後

 

6月15日開幕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後,兩岸同胞首場大規模團聚活動,是新形勢下擴大兩岸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一次盛會。

 

海峽論壇走過11年,論壇主題至今經歷了三次變化。2009年首屆海峽論壇至2015年第七屆海峽論壇,主題為: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2016年第八屆海峽論壇主題為:擴大民間交流、促進融合發展;2017年第九屆海峽論壇至今年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主題為: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

 

從主題的變化過程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以下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擴大民間交流”的主題訴求從未改變,始終如一。海峽論壇是由兩岸共同主辦、兩岸民眾共同參與的迄今為止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廣泛的兩岸民間交流盛會。多年來,海峽論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始終堅持“民間性、草根性和廣泛性”的鮮明定位,就是想通過接地氣兒的溝通方式和渠道讓兩岸同胞能夠常來常往、走親戚、聚共識、搏感情,奠定兩岸和平發展以及和平統一的民意基礎。

 

兩岸快評:擴大民間交流行穩致遠 深化融合發展應貫穿統一前後

 

第二,“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調整為“促進融合發展”,標誌著大陸對臺政策的新轉向。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在《融合發展:習近平推進和平統一的新思路》一文中指出,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的新思路。

 

為什麼提出這一新思路,因為老思路解決不了老問題。很多大陸網友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都發現了這樣一個“怪現象”: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兩岸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但在島內,一個中國的市場不僅沒有擴大,反而越來越小。這讓很多大陸網友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台灣當局主張交流互動可能只是為了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與大陸統一。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怪現象”?學者指出,關鍵原因在於,交流互動雖然可以增進兩岸的利益連結,促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但交流只能增進兩岸各自的利益,呈現出“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的割裂局面,而沒有形成雙方的共同利益,這便是交流的局限性所在。對於遏制“台獨”而言,兩岸交流的確有效,但其對於促進統一的功效並不顯著,所以大陸急需一個彌補兩岸交流短板的新方法、新手段。為此,習近平在總結過去對臺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先後在不同場合逐漸提出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新思路。

 

第七屆海峽論壇之所以用“促進融合發展”取代“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並不是做減法,而是做加法、做乘法,目的就是通過融合發展新思路,解決老問題,開創新局面。事實證明,只有在兩岸交流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形成共同利益連結,才能更穩固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併為和平統一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

 

兩岸快評:擴大民間交流行穩致遠 深化融合發展應貫穿統一前後

 

第三,“促進融合發展”調整為“深化融合發展”,代表著兩岸同胞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在不斷遞進。本屆海峽論壇,有一組數據被媒體和網友廣泛熱議:報名參加論壇的臺胞人數超過萬人,其中首次參加的台灣民眾佔40%、台灣青年佔50%。

 

數據是趨勢的證明。第十一屆海峽論壇讓更多以往從未來過大陸的台灣同胞登陸,讓更多被動接受過“台獨”教育的台灣青年看到了大陸的真實狀態,並促使更多心向統一的台灣基層民眾和年輕人參與到“中國夢”的建設當中。

 

人數更多、界別更廣、活動更豐富,規模超過以往歷屆,這些固然是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的亮點,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基層民眾動起來了,台灣青年群體走進來了,這一趨勢比任何訂單數字都更有意義,更有力量,影響也更為深遠。

 

兩岸快評:擴大民間交流行穩致遠 深化融合發展應貫穿統一前後

 

從以上關於海峽論壇主題變化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深化融合發展將是兩岸關係尤其是兩岸民間交流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不僅如此,融合發展的理念,也應貫穿統一前後。在兩岸尚未實現完全統一的當下以及在兩岸完全統一之後的未來,兩岸人民融合發展都將是重要主題之一。我們要的統一是心靈契合的統一,要達到這一崇高目標,融合發展是不二選擇。

 

首先,兩岸融合發展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互補性。通俗地講,大陸和台灣互相需要,尤其台灣對大陸更需要。這一點,無論當下,還是未來,無論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都不會改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16日在致辭中表示,兩岸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各具優勢,經濟互補性強,開展互利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實踐證明,加強交流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就能實現共同發展。

 

兩岸快評:擴大民間交流行穩致遠 深化融合發展應貫穿統一前後

 

汪洋在發言中指出,1978年兩岸貿易只有4600萬美元,去年突破2000億美元,增長了4000多倍;大陸連續18年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每年為台灣帶來大量順差;大陸也是臺商島外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各類投資額累計約1300億美元。即使近3年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兩岸貿易額仍保持兩位數增長。

 

參與此次論壇的台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曾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沒有大陸 台灣活不下去》。她表示,台灣這個省,現在根本是靠大陸養活。大陸佔了台灣41%的出口。台灣對大陸出超(貿易順差),整整800億美金以上,等於24000億新台幣。如果不是靠對大陸的出超,台灣早已民窮財盡。

 

其次,大陸經濟發展給全球帶來了新機遇,台灣作為家裏人,擁有更多“主場優勢”。汪洋在發言中指出,當前,大陸經濟正邁向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開放階段,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快速升級,對各類優質産品和優質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給全球各地帶來了巨大發展機遇。全世界都在搭大陸發展的快車,台灣更不應該畫地為牢、捨近求遠。

 

誠如參與此次論壇的台灣客家青年范姜鋒在發言中所提到的,“在台灣,我們看不到全世界。但在大陸,全世界都看得到我們!”

 

兩岸快評:擴大民間交流行穩致遠 深化融合發展應貫穿統一前後

 

最後,融合發展將為兩岸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和奠定基礎。必須明確一點,融合發展或者和平發展並不能保證兩岸必然沿循這一道路走向統一,若要推動兩岸走向和平統一,還應有其他配套設計。但只有融合發展,才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融合發展是在充分理解、認識、尊重個性的基礎上,以最大誠意和善意,尋求、建立共性的過程,更是一個從量變尋求質變的演進方程式。

 

真正有力量的是包容,而非敵對;真正有力量的是開放,而非封閉;當前形勢下,大陸掌握著統一的主導權,時和勢都在支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力量這一邊。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就是要把海峽論壇還給台灣人民,把好日子帶給台灣人民,把黨和國家對臺的各項利好政策讓更廣大的台灣基層老百姓和台灣青年更有感。

 

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用事實證明,兩岸經濟交流融合的大勢任何力量都壓制不住。兩岸民間交流將越來越廣泛,兩岸融合發展已步入深水區,兩岸統一是必須,更是必然。(關其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