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當局“再造歷史現場”計劃危害深遠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6-27 10:21:32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華廣網6月24日發表廈門市台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楊仁飛的文章指出,2016年以來,蔡英文當局文化部門力推“再造歷史現場”計劃。這是蔡當局“文化台獨”的重要工程之一,欲借恢復日本殖民台灣的近代生産、生活及建築場景找到“台灣主體性”的源頭,構建“去中國化”的集體歷史記憶。
一、“再造歷史現場”計劃是蔡英文文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5月臺文化部門負責人鄭麗君提出“文化資産新策略——再造歷史現場計劃”,聲稱在4年內投入64億元新台幣(其中臺當局投入47億元新台幣,地方縣市配合17億元新台幣)。
“再造歷史現場”計劃是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2015年提出的文化競選政見,在蔡英文執政後列入蔡當局“前瞻計劃”的一部分。與馬英九時期不同的是,蔡當局從簡單純粹的歷史建築、工業遺産保護轉向為旨在恢復日本殖民台灣50年的歷史記憶。鄭麗君聲稱,從落實“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核心理念,藉由發現歷史、保護歷史遺産,再現歷史記憶,以文化治理帶動城市或區域發展之空間治理,使歷史文化記憶與脈絡重新連結當代、在地生活的需求,以重新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建立文化保存整體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
作為“再造歷史現場”計劃的一部分,第一階段選定高雄左營舊城及台中市城中城等11案優先推動。表面上,“再造歷史現場”計劃的目標是,期望藉由活化資産、促成文創産業,打造文化聚落等,形成區域文化景觀。
二、“再造歷史現場”計劃以恢復日據時期的殖民記憶為重點
2016年5月以來,蔡當局已著手及準備重建的日據時期歷史記憶的文化工程有:
1、恢復台中日本神社與台中鐵路站線。2016年9月林佳龍稱將重建早在戰後被放倒在地的台中公園裏日本神社鳥居舊址,藉以“重拾城市光榮”。台中神社建於1912年,1967年改建為孔廟。林佳龍下令重點保護台中火車站,而第一月臺同時也將被指定為古跡,與鄰近的20號倉庫群,一起規劃為台灣鐵道博物館與鐵道文化園區,將展出台灣鐵路發展史的重要文化。
2、修復日本“帝國糖廠”台中營業所。2017年2月9日,林佳龍視察日據時期日本“帝國糖廠”台中營業所的修復狀況。台中市政府希望將糖廠週遭打造成“台中産業文化園區”,發展及保存台中市的“産業文化”與“産業記憶”。
3、2017年,花蓮縣鳳林鎮公所修復建於1915年日據時代的林田神社。
4、修復日據時期的大溪公會堂。2018年,大溪公會堂及周邊建築與環境改善工程開工。大溪公會堂于日據時代興建,台灣光復後,在此興建蔣公行館,民進黨籍桃園市長鄭文燦上臺後將之納入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進行空間活化改造,不凸顯兩蔣時期的歷史。
5、2019年,臺文化部門進一步列出了“文化資産活化”具體項目,其中包括日據時期台灣工業遺跡的修復,理由是傳承與再現在地歷史與人民記憶,其中有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新北市水湳洞地區與瑞芳區造煉廠遺址、高雄市“左營舊城見城計劃”等重建案。台北機廠的“NEXT鐵道博物館”主題與松山文創園區主題也是所謂歷史重建的重要項目,所謂一窺過往時空軌跡,讓人重新記住歷史。
三、選擇性地恢復與重建歷史記憶
“再造歷史現場”計劃是有選擇性地投入、重建。蔡當局欲尋找的歷史記憶只是從中華文化之外找到一個與大陸沒有聯繫的歷史記憶,但是尋找一通之後,沒有中華文化的台灣歷史是不存在的,因此無可奈何之下他們只能擁抱原住民與殖民地文化。從2019年“再造歷史現場”項目來看,絕大多數項目與近代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歷史密切相關,而這一項目的背後滲透著台灣親日精英對殖民時代生活方式、生活經驗的懷念。
如台北三井倉庫重建案又叫記憶倉庫案,設計師在一樓的中央處置入了一個“記憶小書城”,作為記憶倉庫中最重要的空間,讓人可以在這裡獲得台北北門(清廷治理台灣時建設的城門)周邊、三井倉庫甚至是整個台北發展的歷史記憶。策劃者明確指出,“三井倉庫肩負著文化宣傳的使命,也代表著台北市一段重要的文化歷史,是非常具有保存的價值,除了讓民眾可以來這裡遊玩,還能串連整個西區,是西區的門戶,與其讓它頹敗不堪,修復並給予新的功能,那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
蔡當局蓄意忽視、清除清王朝管治台灣歷史的記憶,漠視台灣民眾抗日曆史,抹黑1945年台灣光復後國民黨治理台灣的歷史。
民進黨當局不會告訴台灣民眾現在保存的日式建築是在日本侵略者拆除、破壞了清代中式建築基礎上完成的史實。台灣總督府為了紀念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台灣的政績,決定發起由官方與民間共同捐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選址於今日“二二八公園”內,拆除原台北天后宮舊址興建,設計工作由當時總督府營繕課長野村一郎與技術人員荒木榮一負責。
2016年11月台灣屏東縣石門古戰場園區內見證“牡丹社”歷史事件的“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紀念石碑8字碑文被臺有關部門挖得光禿禿,而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辯稱,是因為有“文化界人士反映石碑碑文與登錄名稱、理由有歷史錯亂感”才拆碑文。2016年9月台中市長林佳龍花200萬元新台幣拆除抗日勝利紀念碑。
2017年8月台中國光路口發現大量清代紅磚瓦,疑似日本殖民佔領時期的陶瓷碎片及黑瓦,附近施工時挖開的土堤,疑似連續磚造的結構物,高度懷疑就是清代台灣省城西門城墻的遺址所在,但是這樣的歷史現場沒有引起臺官方的高度重視。
2014年當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兩度派員前往位於復興南路的“黃傑故居”會勘,認定該建物保存良好,又是歷史名人故居,因此依“文化資産保存法”將其列冊追蹤,並於同年底交付台北市政府文化資産審議委員會審議,2015年9月審議通過,正式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2017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後卻認為,“恣意濫用而違法”“其餘諸棟價值不高”“附屬建築不具保留價值”。
四、“再造歷史現場”計劃是“文化台獨”的重要實踐
民進黨第二次上臺執政後,“文化台獨”是蔡當局落實“拒中、反中、仇中”意識形態,進一步推動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要政治圖謀與文化實踐。其中既有理論構建(以臺大台灣理論工作坊為基礎,努力構建台灣主體性為核心的“台灣理論”),也有“文化台獨”的全面實踐,包括推動文化領域的立法、修法,改造文博系統,強化在地與亞洲的連接,在文資保護上推出“再造歷史現場”計劃。
從本質上來看,這是借“在地化”“文化歷史保護”的幌子推動向“殖民文化靠攏、致敬”,向“文化台獨”目標前進的歷史敘事與文化價值重建。鄭麗君曾經表示,這一計劃的目的,第一是歷史的紮根,連結更多的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這是蔡當局施政的重要工作。其中包括歷史的重建,各種的歷史如建築史、文學史、藝術史、生活史、社會史、土地的歷史、技術的歷史、自然的歷史等等,都必須要重予以重建,目的要認識我們自己從是哪來的”。
顯然,“重建歷史現場”計劃承載了蔡當局選擇性改造歷史、讚美殖民歷史、傳遞“皇民史觀”、構建台灣新的集體歷史記憶企圖心。蔡當局將台灣的歷史、“台獨”的根源與日本近代化、日據時期的殖民統治緊緊地捆綁在一起,通過標榜台灣近代化得益於日本的建設,台灣的民主啟蒙來自日本,台灣的文化記憶傾向日本化,進而在推動“去中國化”,同時構建一套親日的“台灣文化主體性”、媚日的“文化台獨”理論與實踐。
這是打著保護文物、活化歷史的幌子,實際上達到以錯誤的史觀、史實誤導民眾,改造台灣中華文化與中國歷史的集體記憶。
相關新聞
- 2019-06-26蔡當局“新南向”最終變成“轉向難”
- 2019-06-25臺農“登陸”遭約談 蔡當局要拼經濟還是拼政治
- 2019-06-252020就要“下架” 蔡英文急著“畢業旅行”
- 2019-06-25蔡英文吹噓政績自我壯膽 台灣民眾感受落差極大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