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搞“綠色恐怖”遭迎頭痛擊

近日,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臺立法機構下個會期將推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關於“中共代理人”的修改,“嚴格規範”台灣民眾、法人、團體和機構為大陸進行“危害台灣安全”的政治宣傳、聲明發表以及參加大陸所舉辦的會議等。

 

消息一齣,島內輿論隨即炸鍋。台灣各界人士大加撻伐,猛批蔡英文此舉無疑是“扣紅帽子”,搞“綠色恐怖”。因為一旦條例得以修改,台灣的政黨、社團、企業、行業協會甚至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參與兩岸交流被列為“管制對象”,如此將導致兩岸民間交流全面受阻。

 

企圖陷人入罪

 

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稱,蔡英文一再宣稱,海基會才是臺當局進行兩岸事務交流的唯一管道,這意味著台灣民眾、法人、團體和機構如赴大陸並共同發表“倡議”“願景”都有可能“違規”。外界關心,以後包括海峽論壇、兩岸企業家峰會、兩岸媒體高層論壇等大陸主辦或兩岸合辦的會議,將如何規範及認定何謂“發表危害台灣安全的聲明”?

 

中國國民黨副發言人黃心華質疑,何謂代理人?何謂政治活動?國民黨強烈反對蔡英文采用這種充滿模糊、無法明確定義的法條企圖陷人入罪。

 

台灣《聯合報》發文質疑,“中共代理人”帽子何其大?豈非所有政治上的異己,都可能被劃歸“中共同路人”?更何況,“代理人”難道是民進黨當局説了算?若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指控他人不忠、顛覆、“叛國”等罪,豈非“麥卡錫主義”復辟?

 

同時,台灣法律界人士也質疑,此舉恐怕違反台灣地區憲制性規定,未來如何定義“危害台灣安全”以及“政治宣傳”?如果法條欠缺明確性,將會被無限擴張到侵犯台灣民眾的個人權益。

 

製造寒蟬效應

 

對於蔡英文聲稱的此項“修法”,台灣《中國時報》發文感嘆“綠色執政離譜”,文章直言,兩岸關係冰封,民進黨當局不思化解,反變本加厲,加緊封鎖兩岸民間交流。

 

島內工商界人士認為,目前兩岸官方交流已停擺,僅剩民間交流,而工商團體都屬法人、團體,這“代言(理)”定義不清不楚,亂扣帽子,恐造成寒蟬效應,等於是要全面關閉兩岸交流。事實上,産業界需要的很簡單,就是市場。無論大陸還是歐美,對企業來説都很重要,不該一味“封閉”所有交流。

 

台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指出,如果大陸企業和臺商進行産業合作並出席相關活動,是不是算一種“代言”?如果定義不清楚,是不是要乾脆禁止兩岸所有政治人物和民間的交流活動呢?在民進黨當局執政“兩岸官方交流停頓”的狀態下,當局應善用民間與大陸交流管道,而不該“反其道而行”。

 

台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認為,此項修法將對兩岸政治和經貿交流都相當不利。他直言,這幾年一直都是由島內民間團體代替臺當局作為和大陸溝通的橋梁。每年大陸各省市代表團來臺,都是各工商團體負責接待,工商團體也時常到大陸參訪、替臺商發聲,這些都對台灣企業非常重要。

 

大開“帽子工廠”

 

針對此項修法,參加國民黨2020年“大選”初選的朱立倫勸蔡英文“不要走火入魔”。他説,不要動不動用台灣安全的理由來扣帽子,動不動就説誰是“代言人”“代理人”。白色恐怖時代是如此,難道現在變成“綠色恐怖”?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表示,民進黨當局近期一系列有針對性的修法舉動是“自絕台灣的生路,斷送台灣年輕人的未來”,意圖扼殺兩岸聯繫,讓台灣徹底變成一座孤島。“這種法條對‘中共代理人’完全沒有具體定義,解釋權完全在當局手裏。台灣是不是要重新回到‘匪諜就在你身邊’的年代,回到不妥協、不談判、不接觸的時代,回到比戒嚴更戒嚴的時代?”

 

律師葉慶元也從法律專業角度質疑,什麼叫做“有事實合理懷疑”?這是不是明顯以過於空泛、模糊的概念來限制台灣民眾的個人權益?他批判道,既然如此,蔡英文要不要直接恢復戒嚴時期的“懲治叛亂條例”算了?(人民日報海外版 柴逸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