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謙: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是歷史大勢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8-05 10:06:30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全國臺聯理事會兩岸關係及社情民意研究委員會副主任陳立謙。(中國台灣網 李傑 攝)
“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南寧舉行。全國臺聯理事會兩岸關係及社情民意研究委員會副主任陳立謙在會上指出:“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必然。
“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是歷史大勢
陳立謙指出,兩岸同胞本是一家人。歷史上,命運與共的兩岸同胞飽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壓迫,但“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始終是大陸黨和國家崇高的歷史使命和重要任務。
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紀念大會上的綱領性重要講話中,站在時代高度,首次鄭重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達成和平統一願景”的新主張新倡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裏事,當然也應該由家裏人商量著辦。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他用“三個確保”和“五個充分”概括性闡述了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基本政策主張,強調要在“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開展對話,推進政治談判;“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陳立謙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揭示了兩岸從達成和平發展願景到達成和平統一願景的時空條件變化及其內在規律,揭示了兩岸關係矛盾運動的發展趨勢,揭示了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這一不可抗拒的歷史大勢。
達成“和平統一”願景的內在邏輯
陳立謙指出,從和平發展願景到達成和平統一願景,符合當前兩岸關係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
其一,匯聚廣泛的統一願景,能夠有效凝聚島內“反獨促統”力量。
“台獨”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威脅,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最大阻力和障礙。“台獨”與反“台獨”的鬥爭不是簡單的政治對立問題,而是統一與分裂的生死較量。
在兩岸關係格局發生根本性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下,我強臺弱的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台獨”只有死路一條。但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在島內不斷製造綠色恐怖,甚至搞起“中共代理人”修法,一再拉高對抗,欺騙和綁架台灣民意。
因此,只有在島內廣泛匯聚統一共識,凝聚統一力量,祖國大陸反“台獨”的強大壓力才能更有效地轉化為島內的影響力。
其二,推動達成和平統一願景,能夠為解決兩岸政治對立問題提供更加有利條件。
“一國兩制”是維護國家統一現狀、維護廣大台灣同胞切身利益的根本保證。
隨著祖國大陸綜合實力的提升,解決兩制矛盾問題的能力更強,方法更多。兩岸同胞應創造條件,按照“一國兩制”的辦法,朝著統一的方向相向而行,而不再是“只經不政”,不能讓你是你我是我的分治“現狀”永遠地維持下去。
台灣方案探索是個有序推進過程,兩岸融合發展也是個漸近過程,將不斷為結束兩岸政治對立提供新思路,形成新共識,匯聚新動力。
其三,匯聚兩岸和平統一願景,能夠最大限度地做好“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工作,不斷厚植島內和平統一的民意基礎。
匯聚和平統一願景的過程,就是廣泛宣傳廣泛發動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其綱領性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的“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為兩岸同胞的團結合作拓展了廣闊空間和新的有效交流合作平臺。
特別是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共同政治基礎上的對話溝通、民主協商、政治談判、制度性安排,成為匯聚兩岸共識的更加有效的辦法。
陳立謙指出,從“和平發展”願景到匯聚“和平統一”願景是客觀的歷史選擇。兩岸關係從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它是一個由量的積累向質的突破的漸變過程。是積極的自覺選擇,而不是自然而然的被動等待。這種積極的歷史性選擇來源於對祖國和平統一的高度自覺和自信。(中國台灣網8月3日南寧訊 記者 李傑)
相關新聞
- 2019-08-01兩岸關係怎麼了
- 2019-07-31全國臺聯會長黃志賢:探尋歷史新方位下的兩岸關係發展道路
- 2019-07-25網友:兩岸實現統一是海內外一致呼聲
- 2019-07-23習總書記“1.2講話”特別注重“共同”的用語及其意涵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