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有待臺胞共同努力

7月31日,大陸文化和旅遊部的官網上刊登了一則來自“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的重磅公告,稱“鋻於當前兩岸關係,決定自2019年8月1日起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

 

8月1日,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應詢表示:民進黨當局不斷推進“台獨”活動,不斷煽動對大陸敵意,挑動兩岸對立,嚴重破壞了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的基礎和條件。

 

個人遊,也叫自由行。2008年6月,兩岸“兩會”在北京經過協商,達成並簽署《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規定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在當年7月18日實施。在當時的台灣當局歡迎和配合下,大量陸客得以組團的方式,登上寶島台灣旅遊觀光。

 

之後,大陸看到陸客組團赴臺旅遊正常而穩定,覺得開放陸客赴臺個人遊的時機與條件正趨於成熟,採取積極穩妥的方式逐步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于2011年6月宣佈開放上海、廈門的居民赴臺個人遊,至2015年3月,共有5批47個城市被列入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名錄。

 

從此,許多大陸居民以組團的方式或者以個人遊的方式,紛紛前往台灣旅遊,2015年達到418萬多人次,陸客除了觀光以外,還購買大量台灣特産,每年為台灣帶來超過一千億元(新台幣,下同)的觀光産值,有力地促進了台灣旅遊及相關産業發展,也促進了兩岸人民往來和交流。

 

然而,民進黨蔡英文當局2016年5月在台灣上臺執政之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著“維持兩岸現狀”及“不刺激、不挑釁、零意外”的幌子,卻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破壞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廢除馬英九當局對“台獨媚日”課綱的微調,恢復實施陳水扁時期的“台獨媚日”課綱,推行“去蔣化”、“去孫化”、“去鄭化”等“去中國化”路線,打壓島內“統”派人士,開展“反紅媒”運動;實行“聯美抗中”策略,積極配合美國打“台灣牌”和實施“印太戰略”圍墻和遏制大陸崛起,增列防務預算,增加對美軍購,提升臺美官員互訪層級,爭取美國出臺所謂“友臺”法案,聲援香港暴徒,支持“港獨”分子施暴行徑,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改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誤導“台獨”幻想,助長“台獨”勢力,在“台獨”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另外,民進黨因恣意妄為,倒行逆施,傷及民眾,引發民怨,導致在去年的台灣“九合一”選舉中慘敗,縣市長由13席銳減到6席,自知執政成績乏善可陳,再炒作經濟民生議題恐怕少有人會相信,於是便故伎重施,以“抗中保臺”作為2020“大選”主軸,打起了“抗中牌”。

 

污衊大陸惠臺政策措施(如31條措施)為“糖衣炮彈”;恐嚇臺胞領取居住證;處罰在大陸擔任社區助理臺胞;懷疑赴臺陸客是“共諜”,加強對陸客的審查,以“釣魚”方式將赴臺自由行的陸客周泓旭打成“間諜”坐牢;將大陸往“敵國”塑造,攻擊大陸政治制度,抹黑“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散佈大陸對臺“外交打壓、軍事威脅、經濟滲透”的謠言;強行通過修訂“國安五法”,叫囂推動“中共代理人”修法,灌輸“敵情意識”,復活“匪諜就在身邊”的肅殺氛圍,製造“綠色恐懼”,煽動兩岸敵意,挑動兩岸對立,阻撓兩岸交流,企圖以凝聚綠色力量,實現連任夢想。

 

民進黨當局如此一古腦兒違法濫權地不斷推動“台獨”活動,又打“懼中牌”、“恐中牌”、“抗中牌”,既嚴重損害了台灣民眾的自由權利,也使陸客赴臺個人遊的基礎與條件蕩然無存,使大陸不得已才暫停陸客赴臺個人遊,責任應由民進黨當局全負。

 

近日,蔡英文在臉譜發文説,臺當局將通過發放國民旅遊補助金,協助中小型業者升級轉型等方案,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臺當局“交通部長”林佳龍也在社交媒體表示,將在今年四季度向台灣旅遊産業投入36億元新台幣預算,以此作為台灣“秋冬遊獎勵方案”,包括團體、個人行旅客的優惠。

 

不過,蔡當局應對陸客減少如此狂撒納稅人的錢,已是“老梗”的做法。其實,蔡當局自從2016年8月開始就採取“撒錢補助、免簽”兩招應對陸客減少。“撒錢補助”,只是“輸血”治標不治本,耗費財政收入,而不是“造血”型的治本辦法,對少出旅遊者不公平,也難以為繼,無助業者競爭力。

 

至於“免簽”,也許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蔡當局在2016年8月至今年初,陸續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斯裡蘭卡等18個“新南向”國家出臺免簽或有條件免簽優惠政策,儘管這些國家旅客有所增加,但其中不乏“假觀光之名”的打工仔,甚至賣淫、參與販毒,擾亂島內社會治安。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旅客消費能力不及陸客,所以台灣觀光外匯收入減少。從蔡當局上臺連續三年通過“撒錢補助、免簽”來推動觀光來看,即使再投入36億元乃至更多旅遊補助款,也難以改變旅遊收入下跌的趨勢。可見,“撒錢補助”和免簽都是下下策,不太可取。

 

最好的辦法是,台灣民眾應該團結起來,一致行動,要求民進黨當局痛改前非,改邪歸正,放棄“台獨”黨綱,承認“九二共識”,取消“懼中”、“仇中”、“反中”的動作,使得兩岸關係回到正確軌道上來。(中國台灣網網友:張良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