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中國是怎樣走上綠色發展之路的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8-09 10:40:19 |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一部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的電視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將晉西北一個小縣堅持不懈植樹造林的感人故事帶入人們的視野。從新中國成立起,右玉的縣委書記們帶領當地幹部群眾展開綠色接力,一幹就是70年,將全縣林木覆蓋率從不足0.3%提升到54%,使曾經風沙成患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如今綠樹成蔭的“塞上江南”,用矢志不渝、久久為功的寶貴精神譜寫了一曲感人的綠色讚歌。
一腔豪情愚公志,百戰風沙綠河山。右玉荒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成為新中國綠色發展的典型樣板。70年來,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入,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把握不斷深化,探索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
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人從哪來?人類的起源,是人們關心的永恒話題。現代生物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從低等生物進化而來,是自然的産物。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與自然息息相關、休戚與共,構成了一個不可分離的生命共同體。
我國古代就十分強調對自然的尊重,提出了許多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思想。比如,老子強調要遵循自然規律,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孔子用“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仁愛態度,表明瞭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呂氏春秋》批判焚林而田、竭澤而漁的行為,認為是短視之舉;等等。正是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保護自然的國家管理制度,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從而保證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源遠流長。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強調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産、生活、發展,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針對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等地毀壞森林的現象,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這些思想,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人類善待自然就會獲得自然的饋贈,反之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原始文明時期,人類必須依附自然,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獲得生存所需;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廣泛利用自然,主要靠農耕畜牧穩定地獲取自然資源,以支撐自身發展;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利用科技大規模改造自然,一度存在征服自然的理念,淩駕於自然之上,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後來認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開始修復生態、保護環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入新階段。
今天,生態環境問題是世界各國必須攜手解決的重大問題,保護自然環境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幾百年來,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帶來了觸目驚心的生態破壞,産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氣候變化、酸雨蔓延、大氣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地球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世界各國只有風雨同舟、齊心協力,共同醫治生態環境的纍纍傷痕,共同營造和諧宜居的生態環境,共同保護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園,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讓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二 綠色發展的探索之路
1973年8月,歷時半月之久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揭開了中國現代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確立了“32字環保工作方針”,通過了《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向全國發出了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的動員令。
我國環保事業孕育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社會生産力還比較落後,生態破壞程度較輕,環境問題還不是那麼突出,環保意識尚處於萌芽狀態。進入70年代,部分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環保工作開始提上議事日程。1972年,中國派出代表團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也就是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這一年,被稱為中國現代環境保護的“元年”。自此,我國初步形成了涵蓋中央、省、地市三級環保組織網絡,污染防治工作也有計劃地全面開展起來。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環保事業逐漸步入正軌,一系列重大環保舉措相繼實施。比如,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設立國家環境保護局、頒布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有力措施,為推動環保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對防治環境污染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由於過去我們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發展模式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從而導致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嚴重,自然生態幾乎到了難以承載的極限。發達國家工業化百年間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短期內集中爆發。“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農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質變壞,九十年代魚蝦絕代。”這首民謠描述的情景,就是一些地方生態惡化的真實寫照。
進入新世紀,我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先後出臺一系列關於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可持續發展,推動環境保護取得很大成績。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並將這個戰略放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漫漫環保路,綠色啟新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綠色發展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以最堅定的決心、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三 新時代的綠色發展理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浙江省安吉縣依靠綠色發展實現華麗轉身的思想指引。過去,安吉許多地方靠開礦採石、攫取資源發展經濟,“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但使當地生態環境遭受巨大破壞;如今的安吉,因綠興縣、以綠惠民,鄉村旅遊人氣火爆,生態産品聲名遠播,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的綠色之路。安吉的成功實踐,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彰顯偉力的生動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傾注了巨大心血,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城市鄉村,對“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標誌性、創新性、戰略性的重大思想觀點。
“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歷史觀。生態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文明的興衰演替。曾經璀璨的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的衰落,都與生態環境惡化有關。我國古代一度輝煌的樓蘭文明,已被埋藏在萬頃流沙之下。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留下生態根基。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託。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子孫後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觀。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是為了民生。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治觀。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必須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才能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的共治觀。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必須通過多種喜聞樂見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把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轉化為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行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匯聚起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觀。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責任。必須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推動國際社會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引導國際秩序變革方向,形成世界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科學理論指導著實踐,實踐成果印證著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綠色發展按下快進鍵,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一幅綠水青山、江山如畫的美好圖景正在中華大地鋪展開來。
四 建設美麗中國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雄偉的長城腳下、美麗的媯水河畔,來自1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聚首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共繪美麗地球家園。這次博覽會上,“讓園藝融入自然,讓自然感動心靈”的美好理念,傳遞綠色生態文明價值的精彩演出,園區與湖光山色的交相輝映……在世介面前精彩綻放了一個美麗而動人的綠色中國。
美是人類的永恒追求,美麗環境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更好嚮往。建設美麗中國是千年大計,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關億萬百姓民生福祉。黨的十九大對建設美麗中國規劃了清晰的路線圖,為建設藍天常駐、青山常在、碧水長流的美好家園指明瞭努力方向。
“龍袞九章但挈一領。”建設美麗中國涉及思維觀念、發展方式、治理體系等方方面面,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總體謀劃、搞好頂層設計。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最重要的是加快構建包括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生態安全體系在內的生態文明體系。通過這一體系的深入實施,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將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美麗中國將完全變為現實。
綠色發展是美麗中國的底色。綠色是生命色、自然色,綠色發展是未來經濟的方向、人民群眾的期盼。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就是要改變傳統的生産模式和消費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一方面,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培育壯大新型生態産業體系,提高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水準;另一方面,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讓綠色生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治理污染是美麗中國的關鍵。與過去一段時間相比,全國主要城市空氣品質明顯好轉,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取得積極成效,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大幅度提升,土壤污染也得到有效控制。但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農村環境問題等仍然是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必須堅定決心,集中優勢兵力,動員各方力量,提高環境治理水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生態保護是美麗中國的基礎。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就像分子和分母的關係,不僅要對分子做好減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還要對分母做好加法,擴大環境容量,從而減小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必須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同時,做到未雨綢繆,有效防範生態環境風險,妥善應對任何形式的生態環境挑戰。
制度建設是美麗中國的保障。建設美麗中國,最可靠的辦法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改變“九龍治水”的狀況,理順生態保護上的管理職能,2018年中央整合相關職責組建生態環境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統一監管,切實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裏、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形成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整體合力。下一步,在確保已有改革舉措落地見效的基礎上,圍繞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及時制定新的改革方案,重點抓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試點,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用體制改革激發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70年來,我們一直為建設一個山川秀美的新中國而不懈努力;展望未來,美麗中國的圖景更加令人憧憬。我們相信,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全國上下一心,持之以恒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延伸閱讀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人民日報》2018年6月25日。
2.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
相關新聞
- 2019-08-05垃圾分類 還有這麼多“洋玩法”
- 2019-08-05一批環保法律法規正制定修訂 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有望入法
- 2019-07-2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方案》
- 2019-07-29海南省出臺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嚴格開發空間管控
新聞推薦
- 兩岸林博會在三明啟幕 逾500名臺胞參展參會2024-11-08
- 臺企深掘進博機遇:“回頭客”續前緣 “頭回客”覓新機2024-11-08
- 第六屆“海峽兩岸校園(網絡)歌手大賽”正式啟動2024-11-08
- “親,來品茶”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系列活動(茶博會季)即將啟動2024-11-08
- 臺青追夢貴州行:探尋中醫文化 感悟康養魅力2024-11-08
- 了卻三代人夙願 臺胞姐妹回湖南道縣尋親祭祖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