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看兩岸變化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9-24 09:51:07 | 來源: 海峽之聲網 |
林愷(左)、史依弘(右)在《梅尚程荀 史依弘》發佈會
在兩岸傳統戲劇界,很多人都熟知“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台灣”這句話。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句話已經無法準確的表達兩岸傳統戲劇的現狀。二十多年來,林愷推動了兩岸傳統戲劇的交流合作,見證了兩岸戲劇市場的發展,也感受到了兩岸經濟社會的變化。
林愷與蔡正仁合影
海峽架金橋
林愷,曾在台灣“中天電視臺”等媒體任職,擔任過記者、總編等職。他不僅是一位妙筆生花的媒體人,也對傳統戲劇藝術有著獨到的鑒賞能力。因此,他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為兩岸戲曲交流架起一座座金橋。“因為我自己對戲劇很熱愛,我就對一些需要話題、需要大家認可的演出上出些主意,增加亮點。”
1987年,兩岸在隔絕近四十年後終於開啟交流交往的大門。台灣民眾雖然能回大陸探親,但無法與親人常守常伴。林愷深知,中國的傳統戲劇融合了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于一體,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藝術。戲劇不僅能撫慰臺胞的思鄉之情,其傳遞的“禮義廉恥忠孝悌”更是許多台灣民眾渴望的精神食糧。
1997年,兩岸民間往來更加順暢,林愷開始將大陸的曲劇、評劇、京劇、黃梅戲等劇種帶到台灣演出,促成了兩岸戲劇界的多次合作。林愷説,每一次演出後,他都能收穫到藝術的養分,也會珍藏許多趣事。比如,1999年,北京京劇院二度赴臺時,為台灣民眾獻演京劇連臺本戲《宰相劉羅鍋》。林愷對於那次演出的印象,除了火爆的票房外,還有龐大的演員陣容和突然來襲的颱風。“連臺本戲《宰相劉羅鍋》到台灣演出時,貨櫃非常大,40尺的貨櫃有六個。那一次中間因為颱風有一天停演,後面再補演。也讓北京京劇院這些北方的小夥子看到了什麼叫颱風。”
林愷在和大陸戲劇演員一次次的合作中實踐著傳統戲劇的市場化,不經意間也參與到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潮中。從1997年到2003年,林愷在台灣共製作了近30台大戲,涵蓋了京劇、曲劇、黃梅戲、評劇等劇種,他也為兩岸的戲劇合作留下一段段梨園佳話。作為製作人,林愷深知台灣民眾對傳統戲劇的癡迷,也深知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台灣演藝市場好的時候,大陸各省的各種地方戲的院團都到台灣去演出。”
林愷(左一)在《鐵冠圖》演出現場
戲曲連兩岸
隨著兩岸交流交往更加頻繁、便捷,台灣民眾對傳統戲劇演出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林愷看到了台灣戲劇市場的變化,便專心回歸到媒體,由此開啟了一片新天地。“我後來就到了中天電視臺,中天電視臺是一個跟大陸交流很密切的電視臺,我就發現大陸發展的空間很大,於是我離開了中天電視臺,就專職在這邊了。”
2007年,林愷離開台灣中天電視臺,選擇到大陸定居。他成立了雙木和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參與了大陸影視節目的製作。林愷曾受邀成為中央電視臺4套《中華情》導演、2007年香港回歸十週年電影界慶祝晚會總導演等,他的專業也廣受業界好評與認可。
不過,林愷並未放下摯愛的傳統戲劇。2011年,他闊別10年再次參與傳統戲劇的製作。他為京劇演員史依弘量身定制了《鎖麟囊》《文武昆亂史依弘》《梅尚程荀史依弘》等一系列的演出。由此,“文武昆亂不擋”成為了史依弘身上獨特的標簽。
在林愷看來,當代思維和傳統美學結合,就會産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我覺得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每個時代不同的視野。技術是要有的、看得多是要有的,學的多是要有,然後開放的心靈、開放的頭腦、開放的接受度的提升,這也是需要的。你認為的現代審美和傳統的藝術素材放在一起,怎麼才能化學變化出一個新的高度,我覺得這是很重要。”
有人説,林愷像一位魔術師,他的創意總能讓觀眾領略到傳統戲劇不同的美。近年來,林愷和北方崑曲劇團、上海昆劇團、上海京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等合作推出了青春版崑曲《紅樓夢》、新編紅色崑曲《飛奪瀘定橋》、大師版《牡丹亭》、新編崑曲《醉心花》、京昆合演《鐵冠圖》、崑曲《浮生六記》等眾多劇目。在他的推動和策劃下,蔡正仁、張繼青、梁谷音等“國寶級”戲劇大師,在古稀之年一次次走上舞臺,給觀眾留下最美好的記憶。“我覺得老師的體力不如從前,聲音的表現不如從前了,可是他們身上的精神,還有他們自己比較純粹的藝術的認知,你還是可以看得見。觀眾在現場看到的也許是一個皺紋很多的杜麗娘、可能是發胖的柳夢梅,可是我覺得都沒有關係。老師們的精神,他們身上的技術還有藝術,觀眾看到了就可以留下去。對於昆迷來講,這一輩子再看到這些藝術家的演出,可能是你這一輩子最能回味的一件事情。”
林愷製作的崑曲《浮生六記》劇照
合作迎新貌
傳統戲劇是中華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能夠承載真善美,也能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風情。通過幾百年的傳承,戲劇傳遞的文化審美、文化理念早已成為每個中國人血脈中的記憶。林愷説,他要做的便是讓戲劇在當代多元化發展。“崑曲傳承、崑曲發展有關係的東西,我還是很愉悅的,我參與了就是一種愉悅。”
時光就如貪玩的孩童,不經意中早已離我們遠去。2018年,林愷被聘為上海大劇院的特約製作人,他也在大陸感受到各地政府對文化事業、戲劇市場的“加持”力度。“我發現,政府對戲曲、傳統藝術的支持,更強烈了,市場更開拓了。我在大陸做製作人,我也希望能夠有多一點的競爭。整個大陸市場,對戲曲的經營,上海大劇院做的很好,所以我跟他們合作試試,看看在市場上能不能再獨立一點。”
傳統戲劇市場的繁榮,得益於大陸經濟實力的提升、也得益於一代又一代戲劇人的堅守。二十多年來,林愷參與了兩岸傳統戲劇的合作交流,助推了兩岸戲劇文化的傳承發展,也見證了兩岸社會生活的巨變。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上海9月23日消息(記者 張笛)
相關新聞
- 2019-09-24上海普陀區臺胞臺屬同心歡聚才藝交流
- 2019-09-23楊毅周:兩岸一家親推動兩岸人民一起前進
- 2019-09-09海峽兩岸嘉賓尋夢止戈文化交流中心
- 2019-09-06賴聲川十年蘊釀生命史詩《曾經如是》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