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中國製造”由大變強,還需要這“兩把刷子”

對於中國來説,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製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工業總産值突破30萬億元,建立起了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所列全部門類的現代工業體系,近10年來製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可謂製造大國。

 

但同時也應看到,當前製造業産業基礎相對薄弱,産業鏈韌性還不夠結實,一些“卡脖子”的核心基礎零部件仍大量依賴進口。邁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中國製造業如何由大變強?還需要品質和創新這“兩把刷子”發揮作用。

 

日前,人民網圍繞製造業發展舉辦“金臺圓桌”專場研討會,來自産學研的專家代表建議獻策,共同探討我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路徑。這些業內大咖都説了些啥?麻辣小哥現場仔細聆聽,為您精心提煉觀點、梳理幹貨。

 

邁向製造強國,品質是“命門”

 

“如今無論從工業總産值還是産品數量上看,我國已是當之無愧的製造大國,但距離真正的製造強國還有差距。”中國品質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認為,品質是産品的命門。去年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産品品質合格率為93.93%。雖然水準較高,但仍有近6.1%的産品不合格。這個不合格率乘以龐大的製造業總量,絕對值依然較大,産品品質亟待持續提升。

 

從産品結構看,目前中低端産品較多,高端産品供給能力相對不足,也構成品質缺陷。

 

就整個産業來看,品質問題還表現在品牌建設不足和能耗相對過高兩個方面。從品牌角度看,“我國每年出口貿易總額很高,但仍有大量産品是貼牌代工,品牌建設和品牌知名度仍顯不足。”劉兆彬説,此外,相比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製造業的能源和材料消耗較高,高消耗帶來的高污染也是制約成為製造強國的重要因素。

 

如何打好製造業的品質基礎?

 

對國家而言,品質標準有待健全。“品質要好,就必須擁有強有力的技術基礎做支撐,包括一個國家的計量、標準、認證、檢驗檢測和市場監管。”劉兆彬介紹,目前我國製造業企業的計量覆蓋率在50%左右,各項專業技術指標難以達到高精尖水準,下一步應在産品的計量工作和標準化上多下功夫,以彌補産品在數據量值的溯源、比對、校準上存在的差距。

 

對企業而言,工匠精神也必不可少。“搞製造業是慢活,沒有工匠精神是玩不轉的。”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感慨,目前全球中小企業“隱形冠軍”有2734家,其中德國就佔據1300多家,其所依靠的便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一絲不茍的長期鑽研精神和專注于自身産品領域的持久定力。

 

邁向製造強國,創新是“利器”

 

“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下,要想把握機遇、向製造強國邁進,就要認清我國製造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國家製造強國戰略諮詢委副主任魏建國指出。

 

從內部看,過去支撐中國形成製造大國的要素,正在發生根本變化。如製造業成本相對較低,技術積累先於其他發展中國家,這些優勢已經不那麼明顯;從外部看,當前製造業正面臨雙重擠壓,一是美歐等國紛紛提出再工業化,二是東南亞國家利用低成本優勢承接産業,都給“中國製造”帶來新的挑戰。

 

在魏建國看來,我國製造業面臨的挑戰,低端産能過剩和高端産品供給不足同時並存,還有就是創新不足,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賴較大。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的調研結果顯示,在對30多家大型企業的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的調查中,有30%左右的關鍵材料是還屬於“空白”階段,一些智慧終端、處理器以及大多數存儲晶片尚依賴進口。

 

事實上,基礎研究這個短板,是我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一大制約。聯想集團副總裁于辰濤直言,目前工業的晶片、基礎軟體和作業系統等領域“卡脖子”技術較多,國內製造業企業在這些方面的研發投入相對不足。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工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興波指出,2018年,我國製造業企業基礎研發投入為33.5億元,僅佔研發總投入的3%,與主要發達國家6%—8%的水準相比,仍然較低。“目前投資導向在應用層面的科研投入較多,應鼓勵引導更多資金流向製造業的基礎投入。”

 

“當前全球對‘中國製造’的數量需求已接近飽和,中國製造業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取決於提供更多的創新型的産品。”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産業室主任史煒認為,製造業的高品質發展,應由過度依賴國外設備和技術引進,逐步轉變為創新主導的發展模式。

 

如何更好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易事特集團深耕電源製造業多年,公司董事局主席何思模建議,應統籌政策和資金資源,在企業轉型中,支持感測器、工業軟體和工控系統等的關鍵工藝、技術研發和産業化,鼓勵製造業加快智慧改造,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

 

“製造業邁向高品質發展,目標是既大且強。既要積極發展新興産業,同時也應鞏固提升傳統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劉興波認為,把製造業搞上去,要在保持體量的同時,實現高品質發展。

 

“從人才角度看,就是既要有現在的1.2億的技術熟練、效率高、年紀輕的加工貿易勞動大軍,同時也要培養素質強、專業精、攻克難關的高品質人才隊伍。”魏建國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