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企業家峰會與會嘉賓及專家解讀“26條措施”

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4至5日在南京舉行。與會嘉賓和專家對4日出臺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進行了詳細解讀。

 

國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表示,“26條措施”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圍繞“一條主線”,突出“一個要義”,體現“四個堅持”。“一條主線”就是貫徹落實中共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一個要義”是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為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四個堅持包括:堅持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堅持擴大兩岸交流合作,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在對臺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不斷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黃文濤説。

 

他認為,“26條措施”有助於進一步擴大臺胞在大陸的發展空間。比如明確台資企業可以投資主題公園,可以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在大陸旅遊熱興起的背景下,這會為台灣企業帶來新的機遇。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副司長鄭持平介紹,“26條措施”是繼去年2月發佈“31條措施”之後,國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深入學習貫徹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進一步落到實處而出臺的政策措施。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在國臺辦指導下,持續推動“31條措施”、“26條措施”落細、落實。繼續鼓勵和支持台資企業提升産業創新能力,參與大陸高新産業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努力營造台資企業公平參與大陸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環境。同時,鼓勵各地根據地方實際,為台資企業增加投資提供政策支持。

 

國臺辦經濟局副局長郭大志表示,“26條措施”第1條到第13條,著力為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將進一步幫助臺企加快科技創新,提高內在競爭力,降低綜合成本,搶抓發展機遇,實現更好發展;第14條至第26條,著力為台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繼續為台灣同胞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環境,提供更優條件,促進融合發展,有力保護臺胞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在郭大志看來,“26條措施”還具有緊扣經濟社會發展熱點、回應臺胞臺企的重點關切、含金量進一步提高、受惠面進一步擴大、先行先試等鮮明特點。比如,第2條,積極支持兩岸企業就5G産業開展交流合作,共享大陸的5G商機;第9條,針對中美經貿摩擦對臺企的影響,明確臺企可依法向主管部門申請貿易救濟措施,與大陸企業同樣受這些貿易救濟措施的保護,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針對臺商希望增加投資享有優惠政策的問題,郭大志表示,“26條措施”也有針對性回應。“各地方可根據實際出臺配套措施,為臺企在大陸擴大經營,特別是增資擴股提供更多支持。對於小微臺企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提供了更多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認為,“26條措施”是對之前“31條措施”的深化和擴大,是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大陸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步驟,充分顯示了讓臺胞享受大陸發展機遇的誠意。

 

“‘26條措施’非常具體,很有針對性,含金量非常高,都是臺企臺胞非常關心的問題,將切實增強臺企臺胞的獲得感。”張冠華説,無論是5G、循環經濟,還是旅遊、農業等領域,兩岸都有很大合作空間,“26條措施”有助於加速推動兩岸共同市場的打造。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融合發展的遠期願景是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實現兩岸的市場主體沒有差別待遇,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張冠華説。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表示,“26條措施”是對“31條措施”的補充和延伸,釋放了大陸方面的誠意和善意,明確給予了臺企臺胞更多的同等待遇,非常有力度。二者相互疊加,惠臺措施的涵蓋面更廣、更接地氣,將為兩岸和平發展提供新動力。新華社南京11月5日電(記者陸華東 查文曄 何磊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