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不一定是救命稻草 但蔡當局也不要販賣恐懼

編輯:左妍冰|2019-06-10 10:29:53|來源:中國台灣網

為什麼新加坡可以是全國都是自由經濟貿易區?台灣只有高雄、台中或其他都市區是自貿區,卻不可以?正當中美貿易戰可能常態化之際,自貿區是台灣減緩國際和區域貿易衝突的有利籌碼,蔡當局卻視之如敝屣。

 

答案其實很簡單,台灣現在任何問題一碰到跟中國大陸有關,任何單純的經濟貿易議題就會被政治立場扭曲變成販賣恐懼的工具。最近爭議不斷的自貿區正是其中代表性的事例。

 

自貿區全球化平臺

 

台灣“中時電子報”日前發表評論指出,台灣四面環海,天然資源缺乏,人口密度卻奇高,經濟發展的動力只有走向國際一途。過去,舉世稱譽的“台灣經驗”如此;未來,也勢必得走這條路。自貿區是其中經濟全球化中的好平臺,奈何,台灣政治人物和政務官員換了屁股就都換了腦袋,隨著大選的逼近,它被涂上紅色中國的色彩,更被污名化到好像是將會吞噬台灣産業的毒水猛獸。

 

蔡當局現在主張不要有自貿區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它會使MIT(台灣製造)被中國大陸洗産地和洗標簽成為MIC(中國製造)。

 

世界貿易組織對於進口原料加工成製造為符合的産地標示規定,它在現地加工的價值必須超過總值的35%,不是隨便來台灣自貿區過個水就可以換標成MIT。蔡當局如果只是一味擔心廠商造假,那臺當局養那麼多的官員幹什麼?官員當然要有能力去防止、打擊和追緝廠商的造假。

 

何況,蔡當局實在不能忘記,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是當今世界高端産業發展的主流。官員們也每天高喊要發展這些重點産業。而這些産業最了不起的價值就是溯源追蹤和資訊的透明化。自貿區的造假在這些主流産業監管下是很容易在第一時間被發現的。蔡當局豈能對自己想發展的重點産業如此沒有信心?

 

蔡當局在販賣恐懼

 

蔡當局反對自貿區的理由之二是,這些進口原料和半成品將會産生進口替代的排擠效益,使台灣的生産同類産品的農民和廠商受害。這種推論不免以偏概全,也故意漠視事實。以敏感的農産品為例,台灣的紅豆、大蒜和一些大宗蔬果和工業原料其實早已經大部分靠進口,何況市場本來就有看不見的手的量價調節功能。臺當局刻意放大此一衝擊,而且針對大陸大做販賣恐懼,如此扭曲市場的功能,何必多此一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