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這個最高獎蘊藏著中國科技進步密碼

1月10日,北京,陽光明媚,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舉行。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共同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一殊榮的背後,是中國政府對科研人才的高度尊重,蘊藏著中國科技進步的密碼。

 

自1999年設立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來,共有33位科技專家獲獎,他們都是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取得卓越成就的科技工作者。隨著2019年度中國科技界最高獎項得主出爐,中國的科技創新再次吸引了全球目光。

 

以剛剛過去的2019年為例,從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登陸,到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再到全球首款類腦晶片成功開發,中國科技硬核實力正在不斷增強。全球創新問題專家麗貝卡·范寧在新書《中國的科技巨擘》中指出,中國充滿自信地利用技術進步,在交通、商業、金融、醫療、通信等領域重新塑造本國經濟,有力帶動了國家發展。

 

外界常常好奇于中國科技飛速發展的原因。如果熟悉中國過去70年的科技發展史,不難發現,除了中國決策者的前瞻視野和部署推動,中國文化所孕育的創新精神和奮鬥精神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以榮獲2019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旭華院士為例,他為研製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在科研基礎和條件十分薄弱的情況下,他和團隊成員用算盤、計算尺,甚至用磅秤來解決核潛艇的重心問題。這種科研經歷恐怕是西方科技人員難以想像的。

 

事實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物質極度貧乏的條件下研發出“兩彈一星”,依靠的正是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他們為中國打破外部技術封鎖作出卓越貢獻,為國家科技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的愛國情懷、奮鬥精神和自主創新品質成為中國社會的寶貴財富,激勵著後來人不斷探索未知。

 

過去20年,中國通過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獎項,鼓勵科研人員潛心從事科技創新事業。特別是2019年,中國政府大幅提高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進一步體現出對科技人員的尊重,釋放出更加重視創新驅動發展的信號。

 

當今世界,人類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的機遇,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中國也在積極發力。 2018年,中國社會研發投入增至約1.97萬億元,與GDP之比達到2.19%,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系,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世界之首。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升至第14位,連續第四年保持上升勢頭。中國正在逐步改變“世界工廠”的刻板印象,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推動科技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開放合作。一方面,中國清醒認識到,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整體科技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必須積極借鑒吸收國際前沿科技成果。另一方面,針對能源安全、氣候變化、太空安全等人類共同挑戰,各國只有開展更密切的科技合作,才能解決問題。

 

乙太空科研為例,中國計劃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邀請世界各國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前會長馬丁•巴斯托稱“這史無前例,令人激動,將給很多沒有機會進入太空的國家提供機會。”與某些國家濫用國家安全概念、肆意打壓他國科技創新的做法相比,中國推動全球科技合作的理念和行動,無疑更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近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公佈了2019年度影響世界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憑藉在CRISPR基因編輯的相關研究入選。這是中國科技創新躋身世界前沿的又一例證。在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的當下,中國將繼續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為推動全球發展和人類科技進步做出新的努力。這種開放的胸懷,同樣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成功密碼。(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