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醫生》刷屏網絡,拿下9.3的超高評分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0-02-25 11:08:27 | 來源: 文匯報 |
近距離拍攝帶來的高清細節,展現出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過程,也燭照了白衣之下的血肉之軀。(資料圖片)
在全民戰“疫”的當下,那些迎難而上的醫務工作者,成為人們心中最可敬可愛的人,他們逆行向前的身影也成為最美麗、最值得珍藏的時代影像。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一部名為《中國醫生》的國産紀錄片刷屏網絡,一舉拿下9.3的超高網絡評分。對於這部紀錄片,豆瓣上有一個“高讚”評論道出無數觀眾的心聲:“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在於醫生是沒有道德缺陷的天使,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的希望之光。”
這部紀錄片的攝製耗時一年,攝製組將鏡頭伸向中國六家大型公立三甲醫院,涵蓋婦産科、急診科、腫瘤科、手術室、ICU等多個科室,跟蹤式記錄了20多位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近距離拍攝帶來的高清細節,展現出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過程,也燭照了白衣之下的血肉之軀——治愈他人的白衣天使,承受著身心的超負荷運作,也有迷茫、糾結、苦痛甚至“熬不過去”的時刻,而他們的自我治愈,大多時候靠的是內心深處的善良、信念與擔當。
《中國醫生》鏡頭中的不少醫護人員已奔赴戰“疫”一線。“我們是一條戰線的夥伴,共同的敵人是疾病。”一位醫生對病人這樣説。在主創看來,沒有豪言壯語,卻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應該得到尊重與善待。
撐起“光榮與夢想”的犧牲、疼痛與糾結
《中國醫生》的總導演張建珍本是一名影視學者,她對紀錄片的基本拍攝規律尤為尊重——不渲染、不誇張的“冷靜感”貫穿全片。一如醫生這一職業,面對一幕幕生死無常的瞬間,內心也有波瀾起伏。只是作為病人的依靠,他們更多一份理智與清醒,但那絕非冷酷。近距離的跟拍,讓觀眾看到了白衣、口罩之下鮮為人見的心緒和表情,一種真切的犧牲與疼痛,直擊觀眾。
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從醫30多年。被稱為“心臟拆彈專家”的他,經常從早上8點工作到次日淩晨,幾場手術連軸轉。一台手術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心臟外科就得身體最好的,身體不好的、站臺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連續工作了17個小時的王東進扶著腰總結。但即便“本錢”再佳,超負荷工作帶來的損耗依舊巨大——長期手術導致王東進患有嚴重的頸椎病,有時疼得受不了就戴著頸托做手術;他的腿部也有嚴重的靜脈曲張,必須常年穿彈力襪。
對大多醫生而言,比起身體的超負荷,病人的不理解是更大的煎熬。河南省人民醫院腦血管二病區主任朱良付講述了這樣一段經歷。一位老年患者在醫治過程中不幸去世,他的妻子覺得是醫生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對醫生大喊:“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老太太一邊這麼喊著,一邊卻還對他説:“我近來血壓高了,你再給我看看。”類似的醫患矛盾並不少見,對此,朱良付是無奈的,卻也理解家屬的無助與衝動,他甚至會站到患者的立場考慮問題:“很多患者認為,當我找到了這個醫生,我們家就獲益了。實則不然。病人獲益最主要是靠科技,我們要培養的是一個龐大的醫生隊伍。如果我們不自負、不驕傲,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踏踏實實學習,把自己的業務科技做得更好,你就不容易和患者發生矛盾。”
令觀眾感動到落淚的,還有醫務人員自身清晰可見的蛻變與成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已帶領團隊完成了超1200例臍帶血移植。但誰又能想到,這位為不少家庭點燃希望之光的白衣天使,也曾一度想要放棄。1990年之前,限于醫療水準的局限,孫自敏所在科室經多年醫治還是沒能救活一名白血病患者,這些逝去的生命中甚至還有她的同窗好友。這種無力與絕望讓孫自敏寢食難安,好在堅強的她暗暗發誓,一定要攻克白血病,“不攻克,我這個醫生也做不下去了。”
這個眾志成城的時刻,這些逆行的身影值得被珍藏
一部不煽情的醫療紀錄片能夠成為爆款,與紮實、細膩的記錄敘事風格有關,更離不開對當下社會情緒的觀照與呼應。正如網友評論的那樣,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中國醫生》來得正好。
疫情當前,醫務工作者逆行向前的身影一次次打動人們的心靈。在央視春晚播出的一段武漢金銀潭醫院影像中,已在第一線奮戰27天的護士朱庭萱對著鏡頭靦腆地説:“恐懼或擔心都會有,但感覺穿上這身衣服,就沒有擔心了。因為是醫務人員,穿上白大褂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除夕夜,上海首批醫療隊130多名醫療工作者,連夜集結馳援武漢。此後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希望專列”紛紛駛入抗疫一線。有市民用手機記錄下這樣質樸而又感人的一幕:一位護士蹲在地上吃飯,不遠處丈夫正抱著孩子看著她。這位奮鬥在一線的護士怕感染家人,不願回家,一次在護送病人後路過家門口,丈夫匆匆領著兒子將做好的飯菜放在路邊,只為看妻子吃一口熱飯……這些動人的瞬間,鐫刻下一幕幕值得珍藏的時代畫面。
據悉,《中國醫生》中出現過的一些身影,此時正在疫情的第一線奮戰著。浙江省人民醫院副院長何強正在武漢方艙醫院中,幫助更多患者挺過難關;數度從死神手中搶救回病人的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尹萬紅,轉戰武漢市江漢區紅十字會醫院,繼續與病魔搶奪生命;2003就曾參與“非典”疫情抗戰的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施秉銀,這一次以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的身份,奔赴最前線。
這些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白衣天使,用付出與忍耐告訴大眾:醫學是人類善良情感的極致表達。
■本報記者 張禎希
相關連結
聽聽中國醫生掏心窩子的話
■天天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擔心自己會突然倒下,但是我不能。我家庭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來一個。我現在44歲,如果我倒下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河南省人民醫院腦血管二病區主任朱良付
■為什麼有人説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靜。因為現在的這種情況,他早就見過無數個了,所以他才會顯得如此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去經歷的。
——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
■我們被包圍了,要打突圍戰。能不能衝出去,你是戰士,我們是制定方案的人,你的爸爸媽媽是準備糧草彈藥的人,最後成功肯定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
相關新聞
- 2020-02-24致敬白衣天使 6部醫療紀錄片帶你認識我們的健康守護者
- 2020-02-17紀錄片《中國醫生》致敬白衣戰士
- 2020-02-13生死兩忘,冷暖不休,他們是中國醫生
新聞推薦
- 兩岸同胞互致祝福同賀新春2025-01-27
- “‘兩山’理念”綵燈亮相台灣南投2025-01-27
- 跨越海峽的團圓 八旬母親的特別壽宴2025-01-27
- 台灣寫真:圍爐年菜——舌尖上的美味與鄉情2025-01-27
- 又是一年春運時 兩馬“小三通”聯通馬祖同胞回鄉路2025-01-27
- “兩岸一家親 歡喜過大年”在津臺胞新春聯誼活動在天津寧河舉辦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