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台灣經濟現“寒潮”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0-03-31 15:17:46 | 來源: 新華社 |
受疫情影響,台灣各地皆有知名餐廳因不堪虧損於近期歇業,從台北的大三元酒樓、祥福餐廳到高雄的祥鈺樓,“寒潮”貫穿南北。記者在台北實地走訪見到,從101大樓到西門町鬧市,市面冷清,往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不見蹤影。有店家直言,開一天虧一天,乾脆關門休假。
疫情對台灣經濟正造成怎樣的衝擊?民進黨當局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會對經濟民生産生怎樣的影響?一系列問題凸顯,成為近來島內各界關切的熱點。
“疫情衝擊比想像嚴重”
從餐廳賓館“熄燈”、旅行社股價慘跌到航空公司鼓勵員工休無薪假,台灣餐旅和交通業成為疫情首當其衝者。據臺媒報道,台灣旅行業品保協會秘書長吳美惠表示,疫情導致旅行社資金缺口擴大,上半年恐有逾500家旅行社面臨停業,若疫情未改善,下半年恐有3500家“斷炊”,影響從業者逾15萬。數據顯示,島內餐飲業2月營業額年減17%,為2003年6月以來最大降幅。華航“給員工的公開信”直言,疫情“雪崩式影響”比SARS、金融風暴更嚴重。
臺經濟部門的統計顯示,2月台灣外銷訂單金額環比減少18.8%,同比減少0.8%;預估3月同比減幅在9.3%至13.2%。該部門近期在桃園舉辦輔導説明會,業界代表同聲呼籲儘快紓困,否則恐面臨關廠命運。桃園市工業會理事長黃成業表示,“疫情衝擊比想像嚴重”,企業面臨“無料可生産”。由於疫情擴散歐美,以外銷為主廠商訂單喊停,若疫情持續,四、五月恐現無薪假潮甚至關廠。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張冠華分析説,疫情暴發後,大陸不少企業停工停産,衝擊兩岸産業供應鏈。隨著大陸有效控制疫情、逐步推動復工復産,這方面影響時間較短。但疫情開始蔓延全球,作為台灣重要外銷市場的歐美陸續“鎖國封城”,將拉低台灣外銷訂單。
台灣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表示,疫情對台灣有三大衝擊:民眾減少外出、休無薪假人數倍增,民間消費下滑;供應鏈産生中斷危機加上全球需求萎縮,導致進出口放緩;不確定因素升高,民間投資勢必下降。
臺發展規劃部門負責人日前坦言,若疫情延燒至6月,最悲觀預估恐讓台灣經濟成長率減少1.4個百分點,下修至1.32%,今年將難“保2”。
“貼膏藥”式紓困被指本末倒置
臺立法機構13日通過行政機構的600億元(新台幣,下同)“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除防疫外,用於紓困、振興404億元,涉及對象包括內需型産業、製造業、觀光及運輸業、農漁業、藝文展演等,辦理包含企業貸款融資保證、利息補貼、創新研發與人才培育補助、運輸業稅費補助、旅宿業營運補貼、協助農漁畜産品拓銷、相關産業消費優惠等。近日又推出的第二波“紓困”方案涉及個人稅務、家庭支出和産業紓困及減稅等,整體減收與補助未超過400億元。
臺《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兩波“紓困”措施總額約千億元,人均分配不及5000元。就“紓困”方案和“特別預算”看,有結構上配置失當問題,出現“振興優先,防疫和紓困在後”的本末倒置。600億有一半集中于“振興”,“紓困”部分僅142億元且許多名目像“振興”方案,如促進“人才培訓”。
台灣開南大學財金係教授孫效孔以“臺式紓困看得到吃不到”為題撰文指出,當局沒有體會到,疫情造成的經濟問題不是資金成本過高、廠商産品或服務沒吸引力,而是消費者實施需求或落實消費渠道被堵塞。現實情況下,降息、降低資金成本無法促進經濟成長、抑制失業率上升和穩定金融。紓困若是直接支付金錢予中小企業、運輸業及觀光旅行業,可彌補企業的固定成本損失,但400億元絕對不夠;若以銷售補貼方式為之,消費者還是不會上門。
“我們對紓困計劃有極大憂慮。”《中國時報》社論認為,600億有一半屬“觀光升級與轉型前瞻計劃”,根本緩不濟急;用剩下部分應付比金融風暴更大的衝擊,“天真得不可思議”。此外,有限的補貼基本用來救濟企業,杯水車薪的“振興抵用券”挹注的是相對富裕的消費者和有限商家,對受巨大衝擊的庶民行業幫助極小。
《聯合報》社論認為,600億任由各部門自行擬列,未體現全盤思維,只是抱著“且戰且走”態度。備受質疑的是,疫情導致不少企業收入銳減不得不讓員工休無薪假,但勞動部門編列預算“挂零”,難道不擔心失業問題嗎?此外,“紓困”措施停留在凡事補貼、加強培訓、發放“消費抵用券”等過時思維,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這種‘貼膏藥’式的紓困,只是在浪費錢。”
與大陸“脫鉤”的企圖“瘋狂而危險”
分析人士表示,疫情終將過去,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民進黨當局違背市場規律,鼓吹與大陸“脫鉤”,將使台灣經濟面臨更嚴峻挑戰。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指出,民進黨當局想讓台灣經濟和大陸“脫鉤”非一朝一夕,2016年上臺後就提出“新南向政策”。但4年來,兩岸經貿往來持續高位運行,台灣對大陸出口占整體出口4成左右,而台灣與東南亞經貿往來並未明顯增長,大陸與東南亞經貿聯繫則日益緊密。事實證明,經濟發展、經貿往來有客觀規律,不會被政治考量左右。台灣的要素資源稟賦決定經濟發展必然與大陸緊密聯結,試圖與大陸“脫鉤”是“瘋狂而危險”的。
《中國時報》指出,以疫情為由鼓吹台灣經濟與大陸“脫鉤”是謬論。一來疫情屬短期因素,要廠商為此遷移並無道理;二則疫情已在歐美擴散,“台獨”基本教義派是不是該鼓吹“與歐美脫鉤”?該報認為,大陸角色難以替代,台灣經濟“保2”還得靠大陸的成長,錯誤又無知的“脫鉤論”真的不要再唱了。
張冠華指出,大陸較好控制住了疫情,經濟逐步復蘇,加上市場龐大,臺商會進一步紮根大陸,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會有增無減。大陸新經濟迅速發展,5G衍生龐大産業鏈帶來巨大機遇,為兩岸合作提供廣闊空間。民進黨當局阻礙兩岸正常經濟聯繫,截斷經濟活水,與市場導向相違背,將會自食其果,付出不菲代價。
龐建國指出,民進黨當局應認清現實,不要錯判形勢,讓僵冷的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幻想與大陸經濟“脫鉤”,是趨兇避吉,只會讓台灣經濟陷入更大困境。新華社北京/台北3月31日電(記者陳鍵興 劉歡 查文曄)
相關新聞
- 2020-03-31台灣觀察:疫情影響加劇中……
- 2020-03-26調查顯示台灣三大産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連續下滑
- 2020-03-25台灣放“無薪假”事業單位破160家 創10年新高
- 2020-03-24台灣地區2月失業率為3.70% 疫情影響仍待觀察
新聞推薦
- “手拉手”!中國鏈博會打造世界“共贏鏈”2024-11-29
- 澳門故宮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啟用2024-11-29
- 12月1日起赴港澳旅遊“一簽多行”“一週一行”陸續實施2024-11-29
- 這場跨越海峽的“青春之約”成為兩岸交流的靚麗風景2024-11-29
- 泉州走進台灣 泉州特色文創在台北大稻埕展出備受歡迎2024-11-29
-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廈門海滄區舉辦海印放火獅民俗文化節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