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盞心燈——記鸕鳥鰲魚燈傳承人施衛國

作者:曾宇昕

 

  鸕鳥鰲魚燈,流傳于杭州余杭鸕鳥鎮全城塢一帶,已有2000多年曆史。如今,只有一位師傅能扎這種燈了,他叫施衛國。

 

剖成薄片、去掉篾黃、細細編扎、手繪……在非遺傳承人施衛國的手中,經過一系列煩瑣又精細的程式後,竹子搖身一變,成了一隻只惟妙惟肖的“鰲魚燈”。在杭州余杭鸕鳥鎮一帶,鰲魚被視為吉祥的象徵。

 

57歲的施衛國,是現今唯一一位會做鸕鳥鰲魚燈的師傅。在近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聯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節目《你好生活》中,施衛國和他的鰲魚燈故事被鏡頭記錄下來,這項充滿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也通過節目被更多人認識。

 

守一盞心燈——記鸕鳥鰲魚燈傳承人施衛國

 

施衛國正在扎制鰲魚燈 資料圖片

 

  從傳説到傳統

 

鸕鳥鰲魚燈舞流傳于杭州余杭鸕鳥鎮全城塢一帶,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曆史。鰲魚燈用毛竹片扎成骨架,外表糊上桃花紙,畫魚鱗,燈頭如龍,燈身如魚,長約1.50米。舞燈時,在鑼鼓伴奏下,每人一燈,舉柄而舞,以走陣圖為主,有“雙龍入海”“荷花探水”“喜跳龍門”等10多種陣圖和動作,蔚為壯觀。

 

傳説鰲魚燈的形成與三國逍遙津之戰有關。在逍遙津吃了敗仗的孫權,開船後撤,淩統率300名精兵浴血護駕,終因敵眾我寡而命懸一線。在淩統生還無望,想跳河盡忠的危急時刻,突見河內白浪翻涌,一條鰲魚騰空而起,馱起淩統,趕上了孫權本部。淩統的鄉親們為了紀念這條鰲魚的救命之恩,便紮起了鰲魚燈,並把逍遙津之戰的陣式用在舞燈上。如今每到春節,當地人一定會組織鰲魚燈舞,以慶賀感恩過去一年的收穫,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製作鰲魚燈,首先要將竹子劈成薄片:劈竹時,須徒手握著鋒利的砍刀用力,力氣小了,劈不開;力氣大了,一不小心,就劈上了虎口。施衛國輕描淡寫地説,扎燈師傅哪個虎口不是遍佈傷疤的。竹子劈好後,再分扎成魚頭、腰節、魚身和魚尾。最後,再用桃花紙將骨架包裹起來,現在也會用布。包縫之後,再手繪上魚鱗和“吉祥、平安”等字樣的圖畫。最後給魚頭點睛,這才算大功告成。

 

守一盞心燈——記鸕鳥鰲魚燈傳承人施衛國

 

女子鰲魚燈隊在表演鰲魚燈舞 資料圖片

 

  從緣分到信仰

 

施衛國從16歲起,便開始學習扎制鸕鳥鰲魚燈。那年快過年時,施衛國看到村裏的幾位老人正在扎制鰲魚燈,覺著十分新奇和有趣。從小愛好學習新鮮事物的他,説什麼也要學做這個鰲魚燈。在村團支書的推薦下,他加入了鰲魚燈的製作。

 

一開始,因為他有繪畫的功底,所以先跟著一位老藝人在鰲魚燈頭的梭角上學畫三國人物的頭像,以及花草類的裝飾。後來,他把之前學過的竹編技藝運用在了製作鰲魚燈上。會畫又會扎,幾年後,施衛國便成了鰲魚燈製作高手,每年鰲魚燈製作都離不開他。漸漸地,隨著幾位扎制鰲魚燈的老藝人年事已高,他便獨自挑起了傳承鰲魚燈的重擔。

 

都説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於是,這份年少時初遇的欣喜,便成了這幾十年來的信仰。做好一個鰲魚燈,大約需要一週的時間。他坦言,在日復一日重復枯燥的工作時,也曾閃現過放棄的念頭。但轉瞬又想到,這份技藝已然傳承近兩千年了,丟掉未免太可惜。而施衛國這一堅持,便是40年。

 

在那個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年代,製作鰲魚燈的師傅們是沒有工資的,更艱難的是,有時竟連購買原材料的資金都不夠。施衛國説,當時購買蠟燭等材料的錢,時常是靠舞鰲魚燈到別人家祈福,用人家給的紅包錢才湊齊的。這種沒報酬的活計,已經到了沒人願意幹的地步,但施衛國始終不渝,鰲魚燈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不息,做燈不止。

 

這樣艱難的狀況大約持續到1999年的國慶。在鄉文化站的推薦下,鰲魚燈代表鸕鳥參加50週年國慶全國慶典的大型踩街活動。村裏將鰲魚燈製作和節目編排兩項任務同時交給了施衛國,要求兩個月內完成。

 

時間緊、任務重。於是,他召集了村裏的老藝人和幾位年輕的魚燈愛好者參與了燈具製作。為了使鰲魚燈更加堅固和美觀,他在傳統的製作方式基礎上進行創新,重新設計了魚燈的尺寸和美工,燈具採用白布蒙身、電光紙做魚鱗;一改魚頭上五虎大將的臉譜描繪方法,採用了國畫方式描畫三國人物淩統等頭像,使之與歷史相符。

 

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製作,16盞新穎美觀的鰲魚燈終於趕制出來。甫一亮相,便受到群眾普遍好評,從此鰲魚燈也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我覺得自己能繪製並學習扎制鰲魚燈算是一種緣分,儘管其中有很多苦辣酸甜,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對於施衛國而言,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完成一個作品,更多是傳承一種文化。

 

  從傳承到創新

 

作為鸕鳥鰲魚燈唯一的傳承人,施衛國有著深深的憂慮:“鰲魚燈製作煩瑣、工期長,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這個手藝,”擔心後繼無人,手藝失傳。《你好生活》主持人、製作人尼格買提説到自己創辦這個節目的初衷時表示,就是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保護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隊伍,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在闡釋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時曾説:“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光靠對傳統的深入領會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時代元素、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優秀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相適應。

 

為了能更好地傳承弘揚,施衛國也在積極行動。針對鰲魚燈表演人員極度缺乏的現狀,他打破鰲魚燈表演傳男不傳女的桎梏,組建了“女子鰲魚燈隊”;他設立了傳承基地,同鎮政府合作,將公司員工與鎮內愛好文藝的村民相結合,組成青年鰲魚燈隊,以解決傳承中的資金和人員等問題。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一代代傳承,走進我們的視野,與我們的生活産生交匯點。”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級導演、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的願望。

 

希冀正在逐漸變成現實。“鰲魚燈,五尺長,身體為魚頭是龍”“星光用力閃呀閃,亮不過我們的鰲魚燈”……和著歡快的節奏,余杭區鸕鳥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念著純真的童謠,這是他們特殊的課間活動——“鰲魚燈”。當地以遊戲的方式進行非遺教育,在孩子們心中播撒文化的種子,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對當地文化産生認同與自豪。而他們也就成了一顆顆文化的種子,一有機會,就能將這種文化播撒出去,最終完成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讓更多年輕人接觸非遺、感受中國精神、傳承中國文化,也是新青年分享節目《你好生活》的宗旨,正如節目説的那樣:“一生中,我們歷遍山河,留住的是中國精神,傳遞的是華夏文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