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陷入“悶常態”,紙上談數據救不了民生

台灣經濟陷入“悶常態”,紙上談數據救不了民生

 

台灣經濟陷入“悶常態”,紙上談數據救不了民生。(圖片來源網絡)

 

2020年台灣大選,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打出“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的口號,表述簡單,重點突出。韓國瑜從“菜販”一躍成為高雄市長,再到掀起“韓流”,衝刺2020大選,除了個人口才犀利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庶民形象,以及振興“庶民經濟”的主張,引發台灣老百姓深深共鳴。

 

若從成王敗寇的角度來看,如今被“罷韓案”困擾的韓國瑜可能連高雄市長的位子都保不住,妥妥的一副好牌打爛。但事實上,韓國瑜最後的失利,恐怕要歸咎於民進黨當局在選戰過程中,既當球員,又當裁判;既有錢糧,又有網軍;既不守規則,又不講法律的“流氓打法”。

 

這套“流氓打法”的核心在於將一切問題政治化,把所以議題的最終落腳點置於意識形態領域。這種政治挂帥的手法民進黨已經玩了20多年。有兩岸專家指出,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在近20多年的逐漸量變過程中已經發生諸多質變;台灣民眾已經被民進黨洗腦20多年,民進黨已經進入了“政治正確”的收穫期時代。

 

韓國瑜的選戰失利,可以視為這一因結出的果。比起韓國瑜的個人得失,更讓人擔憂的是,因為對政治話題的過分熱衷,導致島內經濟議題的邊緣化。民進黨醉心於政治操作帶來的短期紅利,卻對台灣長遠經濟發展缺乏中心思想和合理規劃,喪失遠見與前瞻。

 

而提到前瞻,很容易聯想到民進黨第一任期大力推動的“前瞻計劃”。總金額高達8800億新台幣的所謂“前瞻性”經濟發展計劃,其實大部分都在搞最傳統的基建,修高鐵、修捷運、修展館。受選舉、疫情等因素影響,這個曾經被民進黨譽為“造福下一代”的龐大計劃早已七零八落,留下一地雞毛。

 

包括“前瞻計劃”在內的大部分民進黨當局推動的經濟規劃,從最終結果看,只完成了兩個比較實際的目的。其一是有效綁樁,通過“定點撒錢”方式,“買”到選票;其二是在統計數據上,實現了經濟成長,保持了台灣經濟“欣欣向榮”的假像。

 

但這些被民進黨官員引以為傲的“經濟成果”,對於普通台灣百姓而言,只是一則新聞通告而已。大家錢包並沒有因為經濟數據好看變得更鼓,這也導致廣大庶民對很難賺錢的民生經濟困境越來越不滿。韓國瑜曾被賴清德諷為“百年一遇的政治奇才”,但事實上,能夠讓韓國瑜逆風翻盤成為黑馬的關鍵,恰恰是其關注庶民實際收益和獲得感的“經濟主張”。

 

台灣目前陷入“悶經濟”泥潭,唯一的解方正是民進黨最搞不定的兩岸關係。這就形成了一個充滿矛盾的惡性循環。民進黨靠搞壞兩岸關係騙選票,當選之後又因兩岸關係不佳使島內經濟不振。如果民進黨想讓台灣經濟面貌改觀,讓普通百姓錢包鼓鼓,就必須改善兩岸關係,但這樣做又會完全推翻其在選戰過程中的種種“騙票話術”。

 

這個由民進黨一手打造的台灣經濟“死循環”,在其第二任期即將開始之時,仍然無解。(文/關其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