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有感“11條”:優化佈局、緊抓機遇、共克時艱

5月15日,大陸出臺11條助力臺企發展的政策措施(以下簡稱“11條措施”),具體包括持續幫扶台資企業復工復産、統籌協調推進重大台資項目、促進台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等。“從‘31條’到‘26條’,再到‘11條’,真的體現了對於一家人的關愛之情。”這是華燦工場雙創平臺合夥人兼總經理、臺青李偉國在成都分會場見證“11條措施”出臺時,最大的感觸。

 

李偉國表示,在“11條措施”的助力之下,他們將攜入駐企業一道,優化佈局、緊抓機遇、共克時艱。

 

發揮平臺優勢,助力空間佈局

 

“‘11條措施’中第二條內容提到充分發揮各類涉臺産業園區等發展平臺優勢,第十條提到有力支持台資中小企業發展,這些都增強了我們做産業平臺的信心。”李偉國介紹,華燦工場目前跨越北京、成都、珠海三地的空間佈局,也是他們著力打造的平臺優勢。

 

“‘11條措施’的第三條提到支持有産業轉移需求的東部地區台資企業優先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這也再次證明我們華燦在成都落地的判斷是對的。”李偉國舉例,目前已經有兩家入駐華燦工場北京空間的台資企業,將業務拓展到了成都,華燦工場成都空間為他們解決了後顧之憂。

 

李偉國説,隨著全球經濟放緩,沿海城市成本高漲,有不少企業選擇將市場保留在沿海城市,研發、客服等部門則轉移到成都,“我們也將進一步發揮平臺優勢,助力企業做好空間佈局。”

 

緊抓“互聯網+”機遇,攜企業共克時艱

 

“‘11條措施’中第六條明確提出支持臺企適應大陸‘互聯網+’發展,這也鼓勵更多入駐企業加大線上佈局。”李偉國介紹,疫情期間華燦工場的不少教育培訓領域的入駐企業,就已經開始探索“線下培訓+線上課程”的轉型,而一些專注于APP移動端與微信小程式領域的企業,也因為多數業務可在線上開展,而沒有受到疫情影響。

 

李偉國認為,相較于大陸電商的迅猛發展,台灣電商較不發達,“11條措施”相關政策的出臺,也有助於臺企緊抓“互聯網+”機遇,加速融入大陸市場。

 

李偉國相信,圍繞新出臺的“11條措施”,各地近期會有相應的落地細則,他們也將因應為有意願到大陸發展的台灣團隊提供更好的服務。目前,華燦工場已為在孵企業減免了部分服務費,“我們希望盡一份社會責任,與入駐企業共克時艱。”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5月22日消息(記者 莊楊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