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非遺購物節”多家網絡平臺助力傳承人拓寬銷售渠道

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文化和旅遊部決定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後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阿裡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美團、快手、東家等網絡平臺將聯合舉辦首屆“非遺購物節”。

 

非遺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産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凝結著中華民族在生産生活中積累的智慧和寶貴傳統。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的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民間文學、傳統舞蹈、傳統體育、遊藝和雜技,傳統醫藥、傳統飲食等非遺都蘊含著深邃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知名民俗學家劉魁立舉例,“傳統醫藥類非遺中醫絡病診療方法,2014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體育類非遺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類非遺,有助於緩解壓力,提升人體免疫力,並且簡單易學,在疫情期間成為武漢方艙醫院患者和醫生的日常鍛鍊方式,對於助力抗擊疫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還有我們的許多傳統飲食,也蘊含了中華民族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健康養生哲學。”

 

首屆“非遺購物節”多家網絡平臺助力傳承人拓寬銷售渠道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曹一

 

如今,人民群眾追求個性化、多樣化、定制化的消費趨勢,更加喜愛使用自然環保的産品,喜歡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具備的,它可看、可聽、可穿、可用、可吃,存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希望今年非遺購物節,能夠形成良好的社會影響,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讓更多店舖上線,産生更好的銷售業績,為廣大傳承人特別是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人實現其手藝價值提供更好的機會。同時,也能夠推動非遺更好融入當代生活,讓民眾在非遺購物體驗中,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營造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多平臺助力非遺

 

非遺是歷史的傳承,是各社區和群體在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5G、雲計算被廣泛應用,借助科技的力量是保護、保存、宣傳、弘揚、傳播、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産目的的重要方法。同時,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主要消費手段,通過網絡銷售,既可以拓展非遺物化産品的銷售渠道,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享受非遺保護的成果,更加廣泛的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時,也可以培養廣大非遺傳承人的“電商”理念,讓他們學會和提升網絡銷售的技能,適應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學會使用現代科技,幫助做好對自己持有非遺技藝的保護傳承。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遭受新冠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為了幫助非遺傳承人、保護單位、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和相關企業復工復産,促進社會消費,助力脫貧攻堅,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舉辦的非遺購物節聯合了阿裡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美團、快手、東家等網絡平臺,幫助更多非遺産品得到推薦、宣傳和傳播,讓非遺更好融入當代生活,讓更多人關注和消費非遺,既享用非遺物化的成品,也尊重、讚賞傳承人的智慧和技藝,感受非遺之美,享受文化滋養,汲取文化力量。

 

“非遺購物節不僅是商業活動,更是傳播非遺理念、講述非遺故事的重要平臺。講述非遺故事,講的是非遺保護的理念,講文化多樣性、人類創造力。通過講述非遺背後的故事,能夠幫助廣大民眾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我們各族人民的創造力和貢獻,動員全社會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相關負責人説。

 

為打通“最後一公里”難題,非遺保護萌生新辦法。現在,非遺傳承人製作的作品和産品普遍存在從生産到銷售的“最後一公里”難題,非遺購物節就是從“供給”和“消費”,讓廣大傳承人能夠有機會通過市場銷售檢驗自己的作品和産品,從而更及時、更全面地了解當下人民群眾的需求,推動他們提升自己傳承的技能,更好地開展對自己持有的非遺技藝的保護傳承。同時,非遺購物節是對非遺産品的一次集中亮相和展示,有利於讓廣大的人民群眾通過物化的成品,認識、了解、欣賞、喜愛這些成品背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利於形成全社會共同參加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

 

首屆“非遺購物節”多家網絡平臺助力傳承人拓寬銷售渠道

 

姚建萍在製作蘇繡作品 受訪者供圖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認為:“這次非遺購物節是一個非常好的非遺展示機會,並且有可能促成進一步的購買,彌補了我們非遺産品開發過程中欠缺的數據調研和公眾回饋等信息,我們希望能夠真正研發出能夠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非遺産品,對這些産品來説,這就是一次極佳的‘實戰演習’,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非遺特別需要這樣的好平臺和好機會。非遺購物節讓我們認識到,非遺是需要為美好生活服務的,它不僅僅是一種博物館式的保護性傳承,更應該與時俱進、融入時代,去挖掘新的時代背景下,非遺的當代價值,也鼓勵我們傳承人群去大膽突破和探索,在堅持傳統技藝、做出不愧於時代的偉大作品的同時,不斷融入時代元素和兼顧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

 

拓展非遺“朋友圈”

 

目前,非遺購物節已經吸引了眾多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參與進來,其中既有代表市場的電商平臺,也有各類媒體,還有與非遺保護相關的行業協會、社會組織,更有廣大的人民群眾,非遺的“朋友圈”進一步拓展。

 

首屆“非遺購物節”多家網絡平臺助力傳承人拓寬銷售渠道

 

在貴州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楊昌芹(左二)在非遺“赤水竹編”培訓基地裏指導學員製作竹編(2019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在非遺“朋友圈”中,既是全國人大代表,又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楊昌芹,可以算是小有名氣,是位地地道道的非遺“網紅”。2018年她因參加全國兩會時手捧用竹子裝扮的水杯走上代表通道,讓大家認識了這位非遺“90後”和來自貴州大山裏精湛的竹編技藝。此次非遺購物節期間,楊昌芹帶領當地貧困戶家庭一起製作完成的“赤水竹編”産品也在網上進行銷售。像楊昌芹這樣通過網絡拓寬銷售渠道的傳承人還有很多、很多。

 

此外,各大網絡平臺也紛紛參與到非遺購物節中,幫助這些非遺傳承人更好地完成售賣,並結合自身優勢與特點,採用線下線上聯動的方式,通過購物節的形式,發動生態的力量,共同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推廣。阿裡巴巴經濟體天貓、淘寶、聚划算、本地生活、優酷等陸續啟動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從5月中旬開始,淘寶手藝人頻道已上線了“中國非遺傳承人店舖推薦”“湖南非遺購物節好店推薦”“景德鎮陶瓷手藝人店舖推薦”等活動,作為本屆“非遺購物節”的預熱。京東也整合非遺類商家近150個品牌共同參與,圍繞“吃”“穿”“用”“藏”等方面,打造生活場景購物模式,宣傳非遺文化,普及非遺知識。同時還設有“拍賣”分會場,集中展示非遺傳承人的作品進行競價拍賣,增加趣味性;“助力湖北非遺”作為單獨的分會場,也為疫情期間受影響較重的湖北非遺産業,提供助攻復産的幫助。快手、拼多多、東家等平臺運用“直播帶貨”的方式,通過講述非遺産品背後的故事,既傳承文化,又助力非遺産品銷售。美團著重于推動餐飲老字號企業實現“品牌煥新”與形象升級,從而提升餐飲老字號在互聯網的品牌影響力,吸引社會對老字號技藝的關注與傳承,幫助餐飲老字號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讓群眾在體驗中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另外,美團還將在非遺購物節期間發佈《餐飲老字號數字發展報告2020》。

 

如今,非遺已成為大IP和人民群眾消費熱點,很多耳熟能詳的許多老字號如吳裕泰、稻香村、五芳齋、全聚德、狗不理、同仁堂、達仁堂、胡慶余堂、葉開泰、陳李濟、內聯升、瑞蚨祥、王老吉、茅臺、五糧液等,背後都有一項甚至多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作為支撐。據阿裏發佈的《2019淘寶非遺老字號成長報告》顯示,一半以上國家級代表性非遺項目産品在淘寶銷售,80後90後是消費主力,培育了固定消費群體,銷售效果越來越好。

 

阿拉伯諺語説“獨行快,眾行遠”,中國人常講“朋友多了路好走”。“非遺保護是一項文化事業,需要更多的真心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參與進來,此次非遺購物節恰恰就是一個能夠凝聚社會非遺保護力量的平臺和品牌,讓人民群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非遺保護要以服務人民群眾為中心,一方面要讓我們的傳承人在傳承活動中能夠有尊嚴、有奔頭、有快樂,製作出越來越多融入當代生活、弘揚當代價值的作品和産品。另一方面,也希望這些非遺的物化成品能成為人民群眾生産生活的必需品。通過讚賞、喜愛這些成品,進而讚賞和尊重蘊含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藝及其智慧,以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讓非遺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劉魁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