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中國生態環境部2日發佈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5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海外來客”如何“偷渡入境”?

 

由於缺乏自然控制機制,外來物種入侵後不斷繁殖、擴散,嚴重威脅森林、草原、農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具有極大危害。一些入侵物種甚至能直接危害人類健康。

 

那麼,這些“海外來客”都是通過哪些途徑入侵國內的?主要有以下兩種途徑:

 

1 自然入侵

 

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發生自然遷移,造成生物危害。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薇甘菊,被稱為“瘋狂”植物殺手,可匍匐變身“地毯”,也可順藤蔓形成覆蓋,給其他植物和生態造成危害。

 

如紫莖澤蘭,薇甘菊等都是靠自然因素傳入中國。

 

2 人為引進

 

分為有意引進和無意間引進。

 

有意引進:出於觀賞、藥用、飼料等目的引種,出於生物防治、綠化、水土保持等目的引種。

 

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有害生物,如福壽螺、水葫蘆等。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福建村民“引進”福壽螺。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日前,廣州海關在進境郵遞渠道連續截獲活體甲蟲。

 

無意間引進:這種引進雖是人為的,但其主觀上並無引進意圖,而是隨著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客無意間被引入的。

 

如松材線蟲,就是由進口設備的木制包裝箱帶進來的。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松材線蟲是我國危害較大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它通過媒介昆蟲傳播于松樹體內,從而引發松樹病害。

 

此外,入境旅客帶的水果、肉類、甚至鞋底,也會成為外來物種入侵的途徑。

 

身邊的外來物種有哪些?

 

我們身邊常見的外來物種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帶你看看這些“海外來客”們的檔案: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不僅僅是動物,有害植物的入侵也需要提高警惕。相比于動物,外來植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更大也更直接。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互花米草是一種源産自美洲的植物,1979年被引入我國,被用於抵禦颱風,保灘護岸。然而,引種的互花米草在各地迅速繁殖擴張成為入侵物種,威脅當地海岸生態系統,影響濕地灘塗養殖,阻塞船道。如今,互花米草已被列入全球最具威脅性的100種外來生物名錄。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這種美麗的小花叫做黃花刺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産于北美。20世紀80年代,黃花刺茄在遼寧被首次發現,隨後在北方地區相繼出現,尤其是內蒙古地區。黃花刺茄身上的刺能産生對人和牲畜的中樞神經系統有顯著麻醉作用的神經毒素茄鹼。牲畜很容易因為誤食黃花刺茄而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外來入侵物種危害頗多

 

這些常見的外來物種,已經對人類的生産生活造成巨大威脅。

 

近年來因誤食不知名動植物導致休克中毒的事件頻頻發生,上文中提到的福壽螺就頻頻登上媒體版面。

 

1 危害人類生命安全

 

案例一:

 

隨著天氣轉暖,南方地區的水域又出現了福壽螺的身影,它們隨處産卵,整齊排列,遠看像一朵朵粉色的花。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近日,遊客拍攝到福壽螺的卵。

 

有些“吃貨”網友就會問了,福壽螺是田螺嗎?能吃嗎?

 

答案是,不能!

 

生吃或食用加熱不徹底的福壽螺螺肉,極易引起食源性廣州管圓線蟲病,感染此病,線蟲幼蟲會入侵人腦,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細胞增多性腦膜炎,症狀有頭痛、發熱、頸部僵硬等,嚴重者可致癡呆甚至死亡。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無良商家烹飪的福壽螺。

 

早在2006年,“蜀國演義福壽螺中毒事件”就備受關注。醫院報告的“因在北京蜀國演義就餐食用福壽螺後患上‘廣州管圓線蟲病’”病例,就高達160例。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蜀國演義酒樓因釀成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被處以41萬餘元的行政處罰。 

 

那麼該如何辨別普通的可食用田螺與福壽螺呢?這裡有個小技巧:

 

田螺尾部尖尖,福壽螺尾部扁扁;

 

田螺開口較小,福壽螺開口較大。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田螺(左)與福壽螺(右)

 

案例二:

 

日前,福州一市民在銅盤路附近,看見一隻“巨型蝸牛”。經專家鑒定,這就是“非洲大蝸牛”。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福州市民在路邊發現的“非洲大蝸牛”。

 

它危害性很大,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此外,它們爬行過的蔬菜和水果都可能殘留病原,從而侵入人體。

 

案例三:

 

上文所提到的雀鱔是大型肉食性兇猛魚類,本身有微毒,但雀鱔卵更是有劇毒,不能食用。如果烹食排卵期的雀鱔,中毒的潛在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日前,鮑先生在山東周村梅家河段釣到一隻奇怪的扁嘴魚,實為雀鱔。

 

2 危害生態系統

 

數據顯示,發現的外來入侵物種中,有215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數字背後蘊藏著怎樣的危險?

 

一是削弱生態系統,導致當地生態系統單一化或退化,破壞生態平衡。

 

二是污染生態環境,致使牲畜死亡,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健康。

 

三是使食物網絡結構崩潰,導致當地物種退化、多樣性銳減甚至滅絕。

 

外來物種“入侵”餐桌

 

對於外來物種的“入侵”,很多“吃貨”網友表示“吃”就可以解決問題。其實,有些外來物種早已成為我們桌上的美味佳肴了。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牛蛙在九十年代就開始在我國被大範圍推廣養殖。在牛蛙中加入泡椒、花椒等就做出石鍋牛蛙、麻辣牛蛙等美味佳肴。

 

筍殼魚最早由泰國進口至國內,肉質細嫩、刺少,味道鮮美。現己成為國內進口的主要淡水魚産品,在電商平臺上也有售賣。“油浸筍殼魚”更是廣東、港澳地區的一道名菜。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虹鱒魚,原産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肉味鮮濃,口感嫩滑、無腥味、無小骨刺。虹鱒魚與三文魚十分“相似”,有商家“真假混賣”。其實虹鱒到底能不能算三文魚,對消費者來説,其實質也就在於虹鱒是否能夠生吃。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一起來漲點知識

 

最受吃貨歡迎的外來物種,還得是小龍蝦。不過日常用於烹飪的都是人工養殖的小龍蝦,真正有危害的是野生小龍蝦。

 

野生小龍蝦可通過捕食本地動植物、攜帶和傳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種,同時其掘洞習性對水利工程有破壞作用,嚴重的可能引發決堤洪澇等險情。

 

曾參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就對滇池流域小龍蝦分佈範圍和種群數量全面調查項目的杜麗娜説:“小龍蝦治理沒有特效辦法,只能通過截斷、圍擋等手段控制其生存範圍。而大量人工捕撈反而會擴大其種群生存空間,從而刺激小龍蝦加速繁殖。”

 

所以,靠吃真的能解決小龍蝦的入侵危機嗎?答案很明顯是——不能!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廖萬金教授坦言,如果“吃貨”能解決一切問題,就不用擔心物種入侵的危害了。

 

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控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環保、衛生、動植物檢疫、海洋、草原、農業、林業等多個部門。此外,普通公眾防範生物入侵的意識也需要與時俱進。

 

所以,別再迷信入侵物種可以靠“吃貨”解決了。學習相關知識、配合職能部門工作。多管齊下、全方位“圍堵”,才能讓這些外來物種插翅難飛。

標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