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將臺青復工記之 魔都有個“魯班學堂”

麥可將臺青復工記之 魔都有個“魯班學堂”

 

黃上智指導吳奇隆做木馬(黃上智供圖)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 木藝製品曾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大到亭臺樓閣,小到桌椅箱籠,木工技術傳承的不僅是技藝,也是文化。近來,位於上海閔行的“木忘初心”魯班學堂因為一檔綜藝節目備受網友關注。來自台灣的木工藝術師黃上智因為這名特殊的學員--吳奇隆的到來被更多人熟知。

 

麥可將臺青復工記之 魔都有個“魯班學堂”

 

“木忘初心”魯班學堂外景(張笛攝)

 

木藝之緣

 

“我從小就喜歡動手做東西,比如伸縮書架,筆筒,小汽車。“坐在魯班學堂長長的條木桌前,黃上智聊起了他與木工藝術的緣分。“中國的木工藝術,從古代開始一直沒有斷掉。我從台灣到日本,再到大陸,希望把木工藝術從文化層面來挖掘,再用更簡單的方式傳授給別人。”

 

自古以來,中國的木工技藝通過師徒傳承,並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其中,日本自唐朝以來開始學習、傳承、發展木工技術。黃上智在台灣台東公東高工傢具木工科畢業後,便到了日本專攻傢具設計。憶及初到日本時的情況,他笑著説:“很多老師都説:’你從中國來的,木作手藝應該很好。’當然,我沒有輸給日本的同學。”

 

在日本,木工技藝有了學科化的發展,從建築木工到細木工,分門別類,體系完整。黃上智因此受益良多。他不僅參與了日本的技能大賽,認識到更多優秀的木工,畢業後還進入了日本知名的裝飾公司。“那家公司是給博物館、藝術館、體育館等大型場館做室內裝修。後來,北京準備籌辦奧運會,很多場館需要裝修,我就被公司派過來。”

 

2005年,黃上智雖第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卻倍感親切。“當時,北京三環外面都是荒野。北京的朋友就帶著我到處看。他告訴我,你不要看現在這邊是這樣,過幾年這裡會很繁華,超乎你的想像。”

 

黃上智看著機器轟鳴的建設工地,仿佛看到一艘巨輪,鳴著汽笛,乘風破浪前行。“我當時就覺得,大陸是一個具有發展潛能的地方。15年過去,現在的北京真的就是我們當時暢想的那樣。所以我很喜歡這裡,充滿活力。”

 

麥可將臺青復工記之 魔都有個“魯班學堂”

 

黃上智(右三)在日本任職時期照片(黃上智供圖)

 

傳承之責

 

從2005年開始,黃上智參與了水立方、世博館之日本館等多個大型場館的室內裝修工作。從北京到上海,他不僅見證和參與了大陸蓬勃的發展過程,也因此收穫了愛情。“我和太太是在工作中認識,我們在上海結婚生子。”

 

正所謂先成家後立業,安定下來的黃上智對自己未來的事業有了新的規劃。“當時我看到很多工人,他們連基本的木工常識都不懂,我就想在週末給他們做培訓。可是,工人們不願意佔用休息時間來上課。”黃上智無奈地説道。

 

隨著現代工藝的發展,越來越多機器代替人工,越來越多新材料代替木料。黃上智腦海中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這麼快的步調之下,我們傳統的木工工藝還能傳下去嗎?這個念頭在腦海一齣現,他便有了緊迫感。他害怕傳承了幾千年的木工藝術就此消亡,他害怕未來的少年們沒有機會“班門弄斧”。於是,他在上海閔行的麥可將文創園成立了“木忘初心”魯班學堂。

 

2016年底,魯班學堂開始招收第一批學員。“我們當時不知道學員從哪來,只是通過公眾號發了招生信息。沒想到,短短2個月就招滿了。”

 

在這裡,木工教學分為初、中、高級3個階段。黃上智説,學員在初級班主要學習手工工具的使用和榫卯結構等技巧,在中級班學習使用機器,在高級班學習繪製、設計傢具。“我們每一期課程,都會讓學員完成一件作品。他們可以給孩子做凳子、給愛人做化粧臺、給家人做餐桌等,找到很多樂趣。”  

 

麥可將臺青復工記之 魔都有個“魯班學堂”

 

黃上智指導學員認識木頭紋理(黃上智供圖)

 

魯班學堂開班三年多來,累計招收學員1000多人次。年齡從七歲到七十歲不等,涵蓋了在校學生、退休人士、業內工人、企業家等不同群體。黃上智説,為了學習木工藝術,許多學員從杭州、常州、南京等臨近城市特地趕來,成為真正的“鐵粉”。“有一個學員,今年70多歲了,是大企業的董事長,他已經參加了很多期專業班。他把自己做的桌椅放在辦公室,只要有客人來,他就説:‘看,這是我自己做的,你要不要學?‘ 他給我們介紹了好幾個學員。”

 

談及學員時,黃上智臉上的笑容無比燦爛。于他而言,傳承木工技藝是責任所在,豐富他人生活便是意外收穫。而今,6名學員效倣黃上智,在杭州、無錫等地開辦了木工工坊。黃上智感慨地説,這樣豐碩的成果已經超出他的想像。“在上海,大家的思維更活絡,會衍生出更多可能性。 ”

 

麥可將臺青復工記之 魔都有個“魯班學堂”

 

黃上智受邀培訓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的中國選手(黃上智供圖)

 

除了在民間傳授木工技藝外,黃上智也受邀到專業木工基地進行教學。作為33屆世界技能大賽木工項目精細木工組的冠軍,黃上智在技術訓練和參賽規則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大陸在44屆開始才有選手參加比賽,他們邀請我到邢臺、廣州這些訓練基地教學生。”

 

與此同時,黃上智也期待著,木工藝術可以走進中小學生的課堂。“我們也希望能夠對接更多公立學校、少年宮等機構,把我們的木工藝術理念傳遞下一代,傳承木藝文化。”

 

麥可將臺青復工記之 魔都有個“魯班學堂”

 

黃上智與作品“兩岸一夢”(胥昆德攝)

 

兩岸一夢

 

木工技藝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也要有設計的巧思。黃上智在教學之外,也會用自己的巧思設計作品。他創作的木藝作品“兩岸一夢”,將兩塊木板用中國最傳統的工藝“榫卯結構”無縫地拼接在一起,寓意兩岸就像一艘心連心的船,向著同一個方向駛去。這件作品也獲得了上海市閔行區七寶文創大賽第一名。此外,黃上智的作品《木質自行車》《搖椅飛機》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展出,後者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不過,這些大件的作品想要從展覽館走進尋常百姓家並不容易。黃上智一直思考將木工藝術與文創設計相結合。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魯班學堂線下課一度無法正常開展。黃上智有了充足的時間來開展他一直未完成的計劃:設計製作木質伴手禮。“這是小型音樂盒,上面的造型就像立體拼圖,小朋友可以自己動手完成。”

 

文創,來源於文化、歷史和藝術。期待著魯班學堂走出更多大國工匠,也期待著,木忘初心的文創産品飛入更多尋常百姓家。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上海6月24日(記者 張笛)

 

麥可將臺青復工記之 魔都有個“魯班學堂”

 

“木忘初心”設計的木質音樂盒(張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