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冠特效藥問世還有多遠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0-07-08 11:08:08 | 來源: 新華社 |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除了疫苗之外,人們也寄希望於特效藥物。目前,越來越多的候選藥物已進入科研人員視野,大量臨床試驗正在全球開展,不過真正的新冠特效藥迄今仍未出現。
那麼,新冠特效藥研發的進展究竟如何?突破口在哪?真正的特效藥問世還需多久?
搜尋潛在靶點
研發特異性抗病毒藥物,首先要基於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自身複製以及致病等多個環節的關鍵機制來篩選和設計藥物靶點。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日前向新華社記者介紹,已知新冠藥物靶點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靶向新冠病毒本身;另一類靶向宿主也就是人體。靶向病毒的靶點還可以細分,一類是針對病毒入侵階段,比如幫助病毒入侵細胞的刺突蛋白,其受體結合域(RBD)是一個關鍵靶點;另一類針對病毒複製階段,其中主蛋白酶和“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被認為是兩個較有前景的靶點。
主蛋白酶就像一把“魔剪”,在新冠病毒複製酶多肽上存在至少11個切割位點,只有當這些位點被正確切割後,這些病毒複製相關的“零件”才能順利組裝成複製轉錄機器,啟動病毒的複製。而RdRp就像病毒RNA(核糖核酸)合成的核心“引擎”,以其為核心,病毒會巧妙利用其他輔助因子組裝一台高效RNA合成機器,從而自我複製。
6月25日,在埃及開羅一間實驗室,一名研究人員展示瑞德西韋。(新華社/路透)
科研人員迄今已成功觀察到多個新冠病毒靶點的結構。相關研究為新冠藥物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美國科研團隊2月首次報告了刺突蛋白在原子尺度上的三維構造。3月,上海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團隊解析了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RdRp-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上海科技大學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機構4月報告了一種主蛋白酶強效抑製劑N3,並率先解析了“主蛋白酶-N3”高解析度複合物結構。
靶向人體的藥物靶點更為複雜,這是因為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多樣,影響多個臟器。從治療方面看,更多這類靶點仍處於探索中,其中一些靶向免疫系統。
多個方向並進
據專家介紹,在研新冠藥物基本涵蓋了常見的藥物類型,在小分子靶向藥物、生物大分子藥物等方向都取得了進展,未來還可能出現幹細胞療法、基因療法等其他候選療法。
小分子藥物研發領域,多個團隊報告了靶向主蛋白酶的候選化合物新發現,認為這類化合物有發展為新冠藥物的潛力。德國呂貝克大學科研人員在非典疫情後研發了以主蛋白酶為靶點的α-酮酰胺類抗病毒化合物,並於今年5月公佈了其“改良版”α-酮酰胺13b的細胞實驗數據。澳大利亞科研人員通過計算機模擬確認它能有效阻止新冠病毒複製。
美國《科學》雜誌6月19日以封面文章形式介紹了中國科研團隊發現的以主蛋白酶為靶點的兩種化合物11a和11b。研究團隊不僅分析了兩種化合物與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相互作用模式,還揭示了它們抑制主蛋白酶的分子機制。
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發方面,全球多個團隊報告了針對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與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開發的重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注射液近期獲批進入臨床試驗,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用於新冠感染的預防和治療。
3月20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與團隊學生們討論實驗結果。(新華社發,王強攝)
該候選藥物的研製基於中國科研團隊從新冠康復患者體內分離的單抗CB6。英國《自然》雜誌5月在線發表報告説,利用恒河猴開展的動物實驗中,CB6表現了預防和治療新冠感染的能力,與刺突蛋白RBD結合位點和宿主細胞高度重疊,並比宿主細胞更有“親和力”,頗具臨床前景。
“老藥”顯示新效
“老藥新用”也是新冠藥物主要研發策略之一。如果能從現有藥物中找到對新冠病毒感染有效的藥物,就可以繞過藥理學研究、動物實驗等階段,直接進入臨床試驗。
常見皮質類固醇激素地塞米松已被證實可降低危重新冠患者死亡風險。英國牛津大學領銜團隊在臨床試驗中對超過2000名重症新冠患者使用了地塞米松,這種藥物能讓需用呼吸機的患者死亡風險降低35%,需吸氧的患者死亡風險降低20%。世界衛生組織已呼籲增加該藥産量。
6月17日,在英國曼徹斯特一家藥店,一名藥劑師手持地塞米松。(新華社發,喬恩·休珀攝)
瑞德西韋、法匹拉韋、托珠單抗等藥物也對不同新冠患者群顯示了一定臨床效果,不過曾被寄予希望的羥氯喹臨床效果不如預期。
“一些老藥對(新冠病毒)已知靶點和已知機制有什麼樣的效果,現在有了一些新的臨床試驗結果,”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對新華社記者表示,相關試驗進展有助於定義“老藥”適用患者人群、實現更精準用藥並提出新的組合用藥方式等。
丁勝也強調,“老藥”畢竟不是針對新冠病毒開發的藥物,科研人員還是要利用已驗證的靶點開發新的新冠特效藥。基礎研究領域已為新冠藥物研發積累許多,然而新藥研發沒有捷徑,開發一種全新藥物到最終獲批可能需要長達10年的週期和數以億計美元的資金投入。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發背後有特定的科學規律和嚴密邏輯作為支撐,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關新聞
- 2020-06-28中國又一新冠滅活疫苗I/II期臨床揭盲!全球最大新冠疫苗生産車間在中國建立
- 2020-06-18新進展!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所有受試者全部産生抗體!
- 2020-06-08全球首個!我國新冠病毒中和抗體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2020-06-05蓋茨基金會承諾向全球疫苗免疫聯盟捐贈16億美元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