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要回家

誰是“小明”?“小明”是未入籍台灣,但具有台灣合法居留身份,並且已與父母在台灣共同居住生活、就學多年,今年春節期間隨同父母到大陸探親,因新冠疫情而滯留在大陸的孩子。“小明”主要包括兩類人:一是台灣人與大陸人的婚姻在大陸生的孩子,第二類則是大陸配偶之前婚姻所生的大陸籍子女。他們從今年1月25日起就被全面禁止回台灣與父母團聚。如今兩岸新冠疫情都已趨緩,民進黨當局也已允許具有台灣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入境,但對於同樣持有居留證的“小明”們的返臺問題,卻至今沒有解決。那麼,為什麼民進黨當局遲遲不讓“小明”回家?

 

台灣“小明”的故事

 

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民進黨當局設置重重障礙,訂定了嚴格的對陸管制與防疫措施,尤其是針對非臺籍陸配未成年子女的入臺舉措,更出現政策連續大轉彎。

 

2月11日,臺陸委會先是透過一紙新聞稿表示,從12號開始,陸配的子女,基於人道考慮可以入境台灣,但新制宣佈僅幾個小時,當天晚間7點,陸委會就以“政策説明不清”為由,緊急調整。為了説明開放陸配子女來臺的政策,記者會上,陳明通特別用了一個“小明的故事”來解釋。

 

“小明”要回家

 

陳明通表示,“小明”是兩岸婚姻家庭子女,他們長期合法在台灣生活及就學,但在台灣沒有戶籍,對於這樣的陸配子女,當局考慮給予“有條件”准予入境。申請入境者須為原居住台灣者、該子女未滿二十歲且在大陸無親人可提供照顧,同時符合這三項條件者,才可申請入境。但沒想到到了2月11日深夜,臺陸委會再發佈新聞稿,第三度調整規定,針對陸配子女入境再增加“父母皆在台灣”的限制。

 

“小明”要回家

 

儘管陳明通為開放陸配子女返臺設下了重重關卡,但這項政策頒布不到一天就被臺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臺衛生福利部門主管陳時中撤銷。陳時中宣稱,“小明”戶籍沒有選擇到台灣,就必須自己做安排,自己來承擔。

 

“小明”要回家

 

對於民進黨當局一天四變的政策“發夾彎”,島內輿論掀起質疑聲浪。馬英九也在臉書發文質疑,蔡英文當局所採取的部分作為,明顯與“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的精神背道而馳。對於各界質疑,蔡英文透過臉書回應稱,“非常時期,防堵疫情是最優先的考慮。”

 

“小明”要回家

 

來自“小明”父母的吶喊

 

臺胞王可安先生,祖籍江蘇,他6歲的女兒,就是眾多“小明”中的一員。

 

“小明”要回家

 

本週,王先生來到《台灣新聞臉》節目,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是一段對於父母來説,相當煎熬與困擾的日子。尤其在2月11日到12日這兩天,民進黨當局政策朝令夕改,王先生經歷了有如過山車般的感受,他形容,“真的是晴天霹靂”。此後,對陸配子女的全面限制入境,又讓他陷入了漫長而焦灼的等待。“在任何家庭裏面,兩三歲到九歲十歲,這一段六七年的時間,是這一輩子親子之間最寶貴的相處時間。但是我與女兒大半年的時光,就這樣被剝奪了。”

 

一直到進入5、6月間,兩岸的新冠疫情都已經趨緩,民進黨當局也對多個國家和地區逐漸鬆綁入境管制政策,但滯留大陸的“小明”們,卻依然無法返臺,這讓王先生和眾多家長們坐不住了。為了見到自己的孩子,王先生與眾多“小明”父母們自發組成了“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6月17日,“自救會”前往台灣疾病管理部門陳情,呼籲民進黨當局開放陸配子女返臺。期間,有家長聲淚俱下,談到自己骨肉分離的切身經歷,甚至下跪陳情。

 

“小明”要回家

 

“小明”要回家

 

7月14日,“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頂著烈日前往蔡英文辦公室前南廣場再陳情,高喊“孩子要唸書,新婚要團聚,政治擺兩邊,人道放中間”,“懇請給我們的家人一條回家的路”。

 

“小明”要回家

 

面對各界的壓力,7月15日,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佈,因新冠疫情滯留在大陸的陸配子女“小明”們,7月16日起可以有條件返臺,目前先開放2歲以下有台灣居留證的陸配子女申請入境台灣,並得由父母陪同,入境後須依規定完成14天居家檢疫。而為什麼先開放兩歲以下“小明”返臺?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稱,“兩歲這個數字是陸委會決定的,這是因為兩歲孩子的戶籍還沒定。”

 

骨肉分離、苦等了近半年,卻是等來了這樣一個結果,王先生很無奈:“幾百位家長中,我們都沒有發現有2歲以下的小孩,這完全沒有達到我們的需求”。為此,王先生跟絕大多數“小明”的父母們,還將持續苦等下去。

 

“小明”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但當高喊“謙卑”的民進黨當局,漠視一份份骨肉親情、將政治淩駕於血緣之上,一切就變得複雜起來。(臺海網轉載海峽新幹線微信公眾號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