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點穴式”精準幫扶助企業渡難關

最近,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基地裏呈現一派忙碌施工景象。在這裡,吉利年産60萬台變速器生産基地項目進展順利,第一台樣機已下線進行檢測和調試。“項目能夠順利投産,多虧了開發區雪中送炭,政策和服務及時到位。”吉利長興變速器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説。

 

“項目對地基要求非常高,必須填下3米厚的宕渣,這就需要大量石料。”項目剛一開工,項目經理黃曉東就皺起了眉頭,上哪兒找這麼多的石料呢?專項服務領導小組聞訊後調研發現,南太湖廢棄礦山整治工程産生的大量礦渣正好可以解燃眉之急。更讓黃曉東感到意外的是,經開區10多名後備幹部主動當起“監工”,連續幾個月三班倒,協助項目方監測礦渣品質。

 

機器轉起來,工人忙起來,發展動能就蓄積起來了。長興縣摸準問題、精準施策,用好政策紅利,充分釋放出政策的“含金量”。為此,先後制定出臺了支持企業健康發展12條政策意見和支持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9條政策意見,同時加快推進2019年大工業政策兌現工作,截至目前已兌現政策資金1.09億元,減輕企業各類負擔29.1億元。

 

疫情,是浙江經濟面臨的一次“大考”,保住市場主體就保住了經濟發展的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浙江以時不我待的氣勢頻頻出手,打出政策組合拳,幫扶市場主體。省級層面出臺全力穩企業穩經濟穩發展的30條意見;出臺政策扶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的17條意見;出臺加大對個體工商戶扶持力度的16條意見;實施減稅減費減租減息減支共克時艱行動方案;出臺提振消費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實施意見……

 

與此同時,浙江各地也密集推出政策組合拳,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助力企業共渡難關。杭州市出臺了助力企業復工復産的“1+12”政策,從金融、社保、租金等方面全方位幫扶企業;寧波市出臺了覆蓋社保、金融、財稅、外貿、房租等多個方面的18條政策;紹興市制訂了應對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20條政策意見等。

 

梳理這些政策措施,記者注意到,大多都包括要素成本、財稅、外貿出口和金融等內容,從多個方面對企業給予支持。而在諸多政策中,加大金融支持確保企業流動性、穩定員工隊伍、減輕企業負擔,無疑是政策發力點。

 

沒有“蜻蜓點水”,杜絕“撒胡椒面”,密集出臺政策的背後是“點穴式”的精準幫扶。疫情防控期間,許多中小企業遇到融資難題。為化解難題,上半年,浙江省金融機構運用央行再貸款再貼現資金髮放優惠貸款1689億元,直達支持13.2萬餘戶企業和農戶,惠及面同比擴大3.3倍;6月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同比下降0.92個百分點。

 

好政策,及時落地見效是關鍵。為此,杭州市上線了“親清在線”新型政商關係數字平臺,讓惠企政策“1分鐘”落地。截至7月17日,“親清在線”數字平臺上線政策超150項,累計兌付金額超24億元,惠及企業16萬家、員工68萬人。

 

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在浙江各項“減負”政策中,有七成以上企業認為社保費用減免是獲得感最強的項目之一,與稅費減免共居“榜首”。在全省層面,浙江通過實施免征、減徵、緩繳三類社保減免政策,下大力氣為企業減負,預計全年可為企業減負600余億元。

 

鐵路義烏西站,一輛輛集裝箱大卡車不斷匯集,等待著將集裝箱裝上中歐班列。被譽為“世界超市”的義烏小商品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其背後涉及的關聯企業有200多萬家。然而隨著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延遲發貨、取消訂單等困難接踵而至。穩住外貿基本盤,義烏如何打方向盤?義烏市委書記林毅表示,穩外貿離不開減稅降費等政策組合拳,同樣也離不開企業開拓創新、危中尋機,共同推動外貿經濟發展。

 

“這場疫情中,外貿企業最期盼的扶持就是出口前保險。”浙江金士敦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小民喜出望外,“現在政保攜手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外貿強心針’”。作為一家提供市場採購代理、國際物流等服務的供應鏈管理企業,剛剛投保了市場採購出口信用險,“這樣一來企業抵禦風險的信心更足了”。

 

為了扶持外貿企業,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義烏市創造性推出了全國首個市場採購信用保險,保額達2300億元。在外貿貨款拖欠風險發生後30天內,由外貿主體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最多可賠付30%,降低了貨款拖欠對企業經營的風險。另安排專項資金1.78億元,擴大政策性擔保範圍,對兩個月貸款執行基礎利率“零利息”的政策。今年1月至5月,義烏市出口1016.7億元,其中5月份完成出口324.9億元,同比增長18.4%。

 

好風憑藉力。浙江上下政策組合拳齊發力,經濟的韌性在疫情面前沒有失色,反而更加明晰。統計數字顯示,截至6月底,浙江省在冊各類市場主體773.44萬戶,在冊個體戶498.15萬戶,同比增長12.56%。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工業經濟總體呈現“V型回升”態勢,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3%,其中,數字經濟持續領跑,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産業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成為高品質發展新引擎。

 

(記者 陸健 嚴紅楓)

標簽: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