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鼓噪華航改名?不如“陳時中”也改叫“陳時臺”好了!

逢“中”必反,去“中”成癮。“台獨”分裂勢力唯恐天下不亂,又開始在“去中國化”上搞陰謀。日前,台灣立法機構臨時會憑藉民進黨團人數優勢,表決通過所謂“護照與華航正名公決案”。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道,民進黨團提案妄稱,臺“護照”封面的“ CHINA”會造成他國無法清楚辨識,被誤認為來自“中國”;另外,台灣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與中國大陸的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屢屢被混淆,應該改名以提高辨識度。

 

華航企業工會理事長劉惠宗此前曾直言,“改名議題是華航員工心中永遠的痛”。劉惠宗表示,這塊招牌是10萬華航人60年的尊嚴與回憶,“為了政治因素改名,員工們不能接受!外面一群不相干的人要公司改招牌,還要自己出錢,實在沒道理。”

 

國民黨黨團則痛批説,旅行證件、華航更名是行政權範圍,行政部門本就可以更名作業,無需由臺立法機構決議通過,顯見民進黨只是為政治利益作秀,國民黨黨團因此拒絕進場背書,以全員不出席、不參與表決的方式表達抗議。

 

有臺媒直問,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航空業都面臨經營困境,不乏海外知名航空公司倒閉。這時還搞更名,這到底是幫華航,還是坑華航?據保守估計,華航更名至少要花費10億元新台幣的成本,改名涉及合約修改、航權重簽、變更銷售系統、申請換發各項證照、更換機身涂裝等諸多項目,哪一項都花費不菲,還不算因營運受到影響而産生的經濟損失。有台灣學者坦言,花錢還是小事,最難的還是航權問題,改名後甚至可能失去兩岸航線,而這部分約佔華航營收的25%,民進黨當局小心得不償失。

 

民進黨當局不去關心島內航空業需求與發展,反而在“名稱”問題上作文章,其目的無外乎要將一切政治化,把“去中國化”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某些“台獨”分裂勢力長期以來已將“去中國化”議題炒作獲取政治利益當成他們處心積慮的焦點。臺立法機構負責人遊錫堃日前曾提議將“中醫、中藥”改成“臺醫、臺藥”;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曾表示,台灣中華職業棒球賽英文名字已讓外媒誤解為“中國”,這個名稱應該改得讓全世界看到“台灣與中國不一樣”。

 

民進黨當局熱衷於“去中國化”,竭力人為切割台灣與大陸的任何關聯,本質是“漸進式台獨”路線的陰謀在作祟。民進黨當局非常清楚兩岸關係紅線在哪,不敢採取激進的“法理台獨”方式,所以總是採取“切香腸”的方式偷偷摸摸地在“台獨”路上前進一點兒、再前進一點兒,試圖從民意氛圍、行政事務、兩岸往來等各方面離大陸遠一點兒、再遠一點兒,弱化中國概念、突出台灣屬性,最終達成“台獨”目的。這種柔性“漸進式台獨”路線,其方式更加隱秘,也更值得警惕。

 

針對民進黨當局再度操弄“去中國化”,台灣《中國時報》指出,民進黨嘴巴喊“反中”,但是對大陸經濟依賴度不減反增,反倒是一直喊得很大聲的“新南向”政策面臨挫敗。其實民眾都有共識,希望兩岸能夠和平、雙贏,“去中國化”操作過頭,對兩岸關係肯定沒有好處。

 

不少台灣網友對民進黨當局的“去中”操作非常反感,“為何不上下團結一心抗疫為先呢?這個時候還搞一些有的沒的”,“‘民主詐騙黨’就喜歡用改名字轉移無能的焦點”。還有網友譏諷道,麻將牌裏的“中”是否也要改掉;“台中市”怕是要徵詢最佳改名;臺衛生防疫機構負責人陳時中最好改名叫“陳時臺”......

 

島內一小撮“台獨”政黨和團體近來不斷鼓噪所謂“修憲”、“正名”,終究是自欺欺人、一敗塗地的鬧劇。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斥其利令智昏,借機生事,企圖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邊緣,把台灣同胞推向災難深淵。同時,我們也正告這些“台獨”分子必須懸崖勒馬,膽敢以身試法,必遭嚴懲。(作者 左鎮)

標簽:反獨促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