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座古橋被毀,文物經不起“乘風破浪”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0-08-06 15:29:04 | 來源: 光明日報 |
6月13日,隨著山洪的暴發,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的一座有著約300年曆史的馬頭溪風雨橋坍塌了。
而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6月以來,因我國多地洪澇災害影響,已有11省份5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而受損。其中,有70多座數百年曆史的“省保”“國保”級的“文物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黃山屯溪鎮海橋、四川阿壩紅軍長征遺跡達維會師橋和江西婺源清華彩虹橋等被沖毀……
洪澇之下,文物橋的損毀令人扼腕,也將“如何做好極端氣候條件尤其是洪澇災害下的文物保護”這一問題拋進公眾視野。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和風韻,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尤其是古建築這類不可移動文物,更是具有不菲的人文價值和時代智慧,是不可複製,也是無法重建的。而在保護上同樣也更顯難度——且不説體形巨大,無法移動,就説文物本身,也因與一方水土融為一體而更有地域文化氣息,不可貿然搬動。
洪澇固然可怕,但文物的損毀真的僅僅是因為這一瞬間嗎?據報道,有的地區房屋、公路、堤壩等城市建設擠佔古橋河道,縮窄河道,堵塞泄洪道,增大文物“水毀”風險;有的橋在沖毀前,維修加固項目推進緩慢;在損毀前,部分古橋仍在服務市政交通,如行人和車輛均可通行……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經歷過無數次的天災,能夠留存下來,説明這些文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災能力,但也要看到,千百年的時光也讓這些文物越來越脆弱。不得不説,保護文物免遭天災傷害,不僅是文物保護部門,也是我們每一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次洪澇災害中,不少地區及時對受災文物進行了緊急救援,最大程度減少了損失。但是,相較于亡羊補牢式的搶救保護而言,未雨綢繆的提前加固效果或許更好。
從一定程度來説,洪澇災害是對文物保護水準的一次極端檢測。本輪南方汛情後,國家文物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全面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而這些工作也包括,在往常把防護措施想的再嚴密一些,把防汛預案做得再細緻一些,把修補維護工作做得再週全一些。
文物保護,是一項讓文物價值長期延續的過程。我們在保護文物的道路上還應繼續“乘風破浪”,而文物古跡卻經不起這樣的“乘風破浪”,只有心到力到,這些傳承歷史、連接未來的古橋才會一直在那。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