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秋、咬秋、曬秋……這份立秋的詩意請收下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0-08-07 09:08:38 | 來源: 人民網 |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盛夏的餘熱還未散盡,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緊接著款款而來。俗話説,一場秋雨一場寒。這一天,是天氣由熱轉涼的節點,也掀開了秋天詩意的序幕。
“迎秋”:宮廷排場民間風雅
古人曬物過立秋。資料圖
“秋”最早出現于《殷虛書契後編》,其中的甲骨卜辭寫道:“今秋我入商”。立秋意味著夏秋之交,因此,古人非常重視這個節氣。
據《禮記·月令》記載,在周代,每逢立秋這天,天子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設壇迎秋,舉行祭祀秋神的儀式,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在漢代,官方迎秋的程式更講究排場。《後漢書·志·禮儀》説,立秋當天,百官都要換上皂領白衣,在西郊迎接第一陣秋風。儀式結束後再換絳色朝服,一直要穿到立冬。
到了宋代,迎秋變成了一種頗為風雅的儀式。據《夢梁錄》記載,宮廷會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內,等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梧桐樹應聲落下一兩片葉,以寓報秋之意。《東京夢華錄》記載,立秋那天,北宋的東京滿大街都是賣揪樹葉子的,“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還有人習慣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以平安度秋。
立秋也寓意著豐收季的開始。如今,在湖南、江西、安徽等部分地區的村莊,村民們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挂曬收成的農作物,久而久之演變成名為“曬秋”的傳統農俗現象。在江西婺源篁嶺古村,曬秋是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已經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年都吸引許多遊人前來賞秋拍攝。
“寫秋”:悲和喜都是文人時尚
秋天的啟幕,開啟了文人墨客的靈感。古往今來,在許多詩詞中,“傷春悲秋”都是時尚的主題。
唐代詩人李益在立秋當天攬鏡自照,感慨韶華不再,寫道:“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唯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而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等,更是進一步借秋景來抒發傷感情懷,給“秋”字更增添了一份惆悵。
就在眾多詩人紛紛“悲秋”之時,唐代詩人劉禹錫卻“不走尋常路”,在詩人朋友圈中脫穎而出。《秋詞二首》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他的眼中,秋天比春天還要生機勃勃、令人振奮。這首詩也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作。
清代余省《種秋花圖》(局部)。資料圖
立秋帶來絲絲寒意的同時,獨特的秋日美景也相伴而來,成為了詩人筆下的好素材。無論是劉瀚的“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還是范成大的“行入鬧荷無水面,紅蓮沉醉白蓮酣”,都讓人仿佛置身於靜謐閒適的情境當中。而陶淵明的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秋天風光中道出悠然自在的心境,更是讓後人傾羨不已。
“吃秋”:這一天有理由大快朵頤
“立秋之日涼風至”,熬過炎炎夏日,人們更容易産生食欲。因此,立秋的許多民俗也多與飲食有關。
從清朝開始,民間有一項“時髦”的風俗,就是在立秋這天用懸秤來稱體重,然後將此時的體重和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胖瘦。若體重減輕就叫“苦夏”,然後就得“補”。清代《京都風俗志》中寫道:“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這就是“貼秋膘”的由來。
俗話説:“秋季補的好,冬天病不找”。貼秋膘在北方尤其盛行,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時多燉肉、燒魚、燉雞鴨,其肉多烹製成紅燒肉、白切肉或自製醬肘子肉,可謂都是實打實的“硬菜”。
許多民國文豪都熱衷於“貼秋膘”。汪曾祺在《貼秋膘》中寫道:“北京人所謂‘貼秋膘’有特殊的含義,即吃烤肉……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裏拌好佐料……顧客用長筷子平鋪在炙子上烤。”張恨水在《説北京》裏寫道:“各人在甑上佔一塊小地盤烤肉……偶然交上一句話:‘味兒不壞!’於是做個會心的微笑。”如此接地氣的吃法,是美食家無疑了。
除了“貼秋膘”,立秋還有“咬秋”的習俗。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在江蘇等部分地區,人們習慣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説可以不生秋痱子。在鄉村,人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圍坐在一起吃西瓜,感受到的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結語:“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然立秋代表著傳統意義上的秋天開始,但此時三伏天仍未過去,可能會有“秋老虎”的預警,還是要注意適當的防暑。在“貼秋膘”的同時,也要注意適量,避免上火或消化不良,健康度秋。
(綜合自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晚報、新華網等)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2025-01-26
- 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2025-01-26
- 澳門:金蛇賀歲喜迎春 節慶燈飾點亮街巷2025-01-26
- 兩岸同胞共迎新春系列活動在粵閩舉行2025-01-26
- 冰雪元素拉滿 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進行首次全要素綵排2025-01-26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