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香港姑娘到貴州貧困村創業,還真成了!

短短兩年多時間,緊鄰“貴州屋脊”韭菜坪、氣候高寒的中井村如今已是花海一片。

 

放眼遠眺,一個個現代化花卉大棚矗立其間,曾經荒草灌木的單一景象正被滿目絢麗所裝點,“山地花海”的雛形呼之欲出。

 

時下,花開正當時,這是“90後”香港青年梁安莉的創業基地,也是她參與和見證祖國扶貧事業的具體實踐。

 

色彩繽紛的花卉産業不僅賞心悅目,也給地處烏蒙山腹地、深度貧困的中井村持續穩定脫貧致富帶來了更多希望。身材高挑、清秀美麗的梁安莉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花仙子”。

 

中井村所在的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是當前全省尚未減貧摘帽的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脫貧攻堅任務依舊繁重。這些年,海拔高、土地瘠薄、交通閉塞的中井村雖然變化明顯,卻始終沒有像樣的扶貧産業,制約著當地持續推進脫貧。

 

一個偏遠貴州貧困山村竟能吸引香港青年創業,這得益於東西部扶貧協作。

 

2016年,廣州正式對口幫扶畢節市。在廣東省第一扶貧協作工作組牽線搭橋下,部分在穗港資企業前往西部山區。

 

2017年,作為企業代表的梁安莉的母親受邀到畢節市考察。與媽媽一道踏上烏蒙高原的梁安莉,對赫章縣境內“貴州屋脊”韭菜坪美麗的自然風光無限眷戀,卻也被這裡的貧困所觸動。

 

於是,這對母女的投資興業多了一份精準扶貧的責任。

 

2018年初,梁安莉與專業團隊在赫章縣考察了大小10多個鄉鎮後,最終決定在鐵匠鄉中井村栽種鮮花。

 

當年5月,廣州港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赫章縣簽訂了投資協議,鮮花種植基地于6月開始運營,梁安莉在“貴州屋脊”上的産業扶貧計劃正式啟動。

 

“扶貧不是公益,困難和挑戰相當艱巨。”回憶起創業之初,梁安莉感慨道,很多老百姓最初不了解花卉,有質疑、抵觸情緒。在當地政府積極協調,以及東西部扶貧協作政策、資金等支持下,很快有了轉機。

 

這兩年多裏,梁安莉平均每個月都要到基地上與工作團隊同吃同住一段時間。公司也積極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並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定期到基地指導,培訓技術人員。

 

花卉種植從100個大棚增加到400多個;管理技術人員從10多人到40人……在梁安莉和團隊的不斷努力下,基地發展迅速。2019年底,在不被部分專家看好的情況下,梁安莉和團隊引進的安娜貝拉繡球存活率達到90%左右,當前正是采收時節。

 

“這次6萬多朵繡球花已經全部被訂完了,作為永生花花材,市場相當好。”梁安莉説,通過多次實驗,基地已經從100多種花卉試種品種中選取了20多種“接地氣”、市場好的推廣種植。

 

打造可持續的扶貧産業一直是梁安莉堅守的扶貧初心。她説,培養本地技術管理員,讓村民廣泛參與,要變“輸血”為“造血”。

 

如今,基地裏不少花卉品種逐漸走出溫室大棚,走到當地村民家裏,零散的土地上也開始有村民主動種植鮮花。

 

在家門口務工是貧困戶周巧多年的心願,現在她不僅在基地找到了穩定工作,還成長為管理員。“收入可觀,還學到不少技術,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很有信心。”周巧説。

 

對於精準扶貧這一過去都沒怎麼聽説過的詞,梁安莉這兩年思考很多。“只有走進貧困,才能了解國家精準扶貧事業的偉大,都是貧困山區看得見摸得著的巨大變化。”梁安莉説,作為年輕人,能把個人成長融入國家扶貧事業是最無悔的選擇。

標簽: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