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自貿片區疫後重振 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

在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海外疫情持續蔓延的背景下,湖北武漢自貿片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聚焦難點痛點,以需求為牽引,大力弘揚“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相關負責人在“行走自貿區”網絡主題活動湖北自貿區雲座談會上表示,武漢自貿片區出臺各項舉措有力促進了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降低了市場主體的經營成本,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今年1-7月全區新增市場主體12851戶,其中新登記企業9215戶,二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止跌回正。同時,東湖高新區上半年地區生産總值、服務業增加值、工業投資、進出口、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6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排名武漢市第一,疫後經濟重振步入“快車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會上獲悉,武漢自貿片區做出以下重點佈局,強化為市場主體服務:

 

提升投資建設便利度。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漢自貿片區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出臺《項目建設全流程提速十條》,探索“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大幅提升項目審批效率。邁瑞醫療武漢基地研究院項目從拿地到開工,只用了不到20個工作日的時間,幫企業搶回了近4個月工期。同時,武漢片區積極開展建設工程履約保證綜合保險,減少企業流動資金和銀行授信額度的佔用,大大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進一步簡化企業生産經營審批和條件。據了解,武漢自貿片區建立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制度,落實“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準入環境。此外,武漢片區實行企業住所(經營場所)信息申報登記制,充分釋放各類場地資源,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優化外貿外資企業投資經營環境。相關負責人在會上稱,武漢自貿片區全面落實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推動韓國賽爾群生物藥項目、霍尼韋爾新興市場中國總部項目、鼎康大規模生物醫藥研發及商業化定制工廠項目、企鵝杏仁集團華中投資中心項目、猿輔導第二總部項目等落戶片區。創新稅收擔保模式,推動全省首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擔保”落地,預計可為華星光電節省開立保函成本2600萬元。

 

提升涉企服務品質和效率。武漢自貿片區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企業開辦只需1個工作日,簡易登出公告期為20天;專設“我要開店”一事聯辦窗口,針對疫後群眾開店需求,支持群眾創新創業,量身打造了開餐館、開培訓學校、開書店等9大套餐,詳細告知辦事指南,指導辦事人一次性辦好“一件事”。

 

大力推廣遠程政務服務。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漢自貿片區創新推出“股權轉讓登記遠程確認服務”改革,有效解決企業股權轉讓業務耗時、費力、成本高等問題,疫情期間業務受理量5488件,認證次數24559次,今年7月該項改革獲國務院批准在全國自貿試驗區內複製推廣;成立稅務“雲團隊”,提供稅收熱點網絡直播、電子稅務局、“釘釘”辦稅、遠程涉稅諮詢、遠程預約辦稅等“雲服務”,“非接觸式”辦理涉稅事項比例超95%;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廣“不見面審批”,開放共計329項政務服務網上辦理事項清單,減少企業群眾辦事跑腿的麻煩。

 

加快集聚“雙創”人才資源。記者了解到,武漢自貿片區實行重點企業高端人才專項獎勵政策,對在企稅前年工資性收入不低於武漢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10倍的高端人才發放獎勵。在集聚高端人才要素資源的同時,實現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搭建“才聚光谷”空中招聘平臺、舉辦鬥魚直播招聘會等多種“雲招聘”方式,已累積發佈近2000家企業的12.03萬個招聘崗位,為企業招引近8000名人才。

 

優化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式。武漢自貿片區在全省率先落地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政策,幫助區內科技企業簽約登記3500萬人民幣外債融資額度,成功搭建了企業從境外融入低成本資金的通道;設立湖北省首只10億元“戰疫”基金,併發起設立2億元應急轉貸引導基金,為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提供各類股權、債權融資服務;依託建設銀行總行的“企業方艙”專項政策,目前已與建行湖北省分行合作開展全省首家試點;加大企業上市輔導工作力度,2020年,科前生物、路德環境科創板上市通過證監會註冊,待正式發行,微創光電新三板精選層掛牌,邁威通信、赫岩科技新三板成功掛牌,另有2家企業科創板在審,1家企業香港上市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