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新高看中國經濟韌性和活力

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外貿每一次起伏波動,都牽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本週發佈的外貿數據,讓復蘇乏力的世界經濟為之一振——不僅累計進出口總值實現了年內首次正增長,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進口總值這三項關鍵指標更是創下了季度歷史新高。

 

不妨回顧一下相關數據。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8.88萬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出口5萬億元,增長10.2%;進口3.88萬億元,增長4.3%。從縱向看,前三個季度的進出口規模分別為6.57萬億元、7.67萬億元、8.88萬億元,季度環比均實現了大幅增長。

 

這樣的增速在全球範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作為觀察中國經濟的一個窗口,近年來外貿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有所降低,但其逆勢上揚的超預期表現,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與活力,也為後疫情時代經濟全面復蘇打下了基礎。

 

對於中國外貿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有人認為主要是由防疫物資大規模出口拉動的,未來能否持續還要打上問號;也有人認為隨著中國啟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設,外貿增長或將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這樣的判斷有失偏頗。事實上,中國外貿的全面反彈絕非偶然,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得益於中國率先實現了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率先實現了復工復産復市,是中央穩外貿精準施策與外貿企業迎難而上、合力前行的結果。當然,中國外貿積極抓住全球疫情防控帶來的機會,全方位拓展國際市場,這也正是中國外貿不斷走向成熟的表現之一。

 

外貿回穩向好也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支撐,特別是外貿作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之錨和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紐帶,在促進經濟全面復蘇方面將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統計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47.8萬家,同比增長了6.2%;外貿吸納並帶動就業人數達1.8億人,在進口環節稅收還貢獻了全國稅收總收入的10.4%。

 

縱觀全局,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在增多,但中國是最確定的因素之一,一個開放的中國本身也是最具吸引力的。這幾天,第128屆廣交會如期在“雲端”舉行,6萬個展位、2.6萬家境內外企業參展讓“中國第一展會”魅力不減;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年內屢創新高,不僅成為各國攜手抗疫的“綠色通道”,也為後疫情時代拉動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了新動能;即將到來的第三屆進博會更是“大牌”雲集、一位難求,將成為一場特殊的、意義深遠的東方之約。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外貿未來仍將穩健前行。

 

總體看,中國外貿長期向好的趨勢未變,但穩外貿依然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疊加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流,給中國外貿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另一方面,新發展格局下外貿轉型之路依然漫長,可能還會遭遇更多新問題新矛盾。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做好應對更大風險挑戰的準備。

 

需要指出的是,進入四季度,保外貿主體、保市場份額、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仍是外貿亟需發力的關鍵環節。要繼續在房租、稅費、社保等方面實施減免幫扶,狠抓穩外貿各項政策落實,切實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同時,要著力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加快培育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內外貿走高品質融合發展之路。

標簽: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