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電影與圖書同步亮相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電影與圖書同步亮相

 

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的影片首映禮上,導演陳傳興、聯合製片人張靜等亮相,未能來到現場的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也錄製了VCR。對於影片在北京首映,葉嘉瑩先生十分高興,並自稱“老北京”,對北京感情深厚。

 

導演陳傳興曾任“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總監製,並執導《如霧起時》詩人鄭愁予紀錄電影,探討“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詩人周夢蝶紀錄電影,探討“詩與信仰”。《掬水月在手》為陳導演“詩的三部曲”完成之作,探討“詩與存在”。紀錄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衚同的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

 

為了創作《掬水月在手》,主創團隊到訪北京、香港、澳門、天津、山西、西安、洛陽、台灣等地,並橫越美國波士頓、加拿大溫哥華,歷時三年拍攝與製作。這種空間跨度象徵著葉嘉瑩文學生命由啟蒙到發揚的過程,也呈現詩詞源頭的河洛地區的地理與歷史空間遺跡。《掬水月在手》攝製團隊對葉嘉瑩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葉先生的好友與學生,包括作家白先勇、詩人席慕蓉、書法家謝琰等。

 

《掬水月在手》的音樂由日本音樂家佐藤聰明創作,樂曲創作靈感來自於杜甫的《秋興八首》。《秋興八首》以景以人為視角切入,反映了中國盛唐時期的社會興衰,電影借此隱喻葉先生的經歷,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陳傳興説:“剪輯的時候,聽到她的吟誦我會起雞皮疙瘩,就像薩滿一樣在祈求天地的神靈。”

 

陳傳興表示 ,影片通過潛藏在葉嘉瑩心中的一直在追求的自由,試圖還原葉嘉瑩將近百年的精神軌跡,“這也是一部女性電影,是女性版的《百年孤獨》”。

 

首映日當天,《掬水月在手》的同名圖書也由活字文化推出——《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對應葉先生在不同時期執教過的四所大學:台灣大學、哈佛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與南開大學,分別成章,每章都由“葉先生自述”與“眾説葉嘉瑩”組成。

 

葉先生的自述內容提煉自紀錄片拍攝時的17次深度訪談及多次演講,並結合《要見天孫織錦成——我來南開任教的前後因緣》《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等文補充而成。行文采用第一人稱視角,通過葉先生對個人詩詞作品的解讀,勾勒出她輾轉多地,而最後選擇葉落歸根,留在天津教書的豐厚人生。

 

在“眾説葉嘉瑩”部分,三四十位被訪者包括葉先生的朋友、同事、學生、鄰居、醫生等,都與她交往甚篤。葉先生的生平經歷和學術脈絡,能從相關被訪者的敘述中看到呼應,從而在文字空間中形成一種交流與互動。他們多元的視角,全方位展示了葉先生在人格、學養、精神世界高度統一的大師風采,以及葉先生在各個方面給他們帶來的深遠影響。

 

這些文字詳盡呈現了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細節,彌補了影片篇幅有限的缺憾,是完整了解這位“古詩詞的女兒”傳奇一生的精彩讀本。(記者 肖揚 張知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