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該怎樣傳承戲曲瑰寶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0-11-03 09:00:32 | 來源: 光明日報 |
編者按
10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就如何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了殷切期望。總書記的回信在戲曲界引起強烈反響,“如何傳承”成為戲曲人熱議話題,這些戲曲人當中,有民間戲曲傳承人,有青年戲曲演員,有基層院團的領頭人,有戲曲媒體人,有剛剛帶領院團復排過京劇經典的老演員,有積極實踐著劇場新模式的青年戲曲導演……我們聽他們説説在戲曲傳承之路上的故事。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上安鎮頭泉村的村民文化廣場,井陘晉劇院戲曲演員在進行晉劇聯唱演出。新華社發
讓戲曲之美滋養祖國的每一片土地
中央單位派遣第八批援藏幹部、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 徐 騰
2016年7月,我光榮地成為中央第八批援藏幹部。初來時一切都是未知,但可喜的是,我依舊是從事我熱愛的戲曲藝術事業。
藏戲發展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它具有縝密的表演程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且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來到西藏後,藏戲也成了我熱愛的戲曲劇種,在和當地劇團一起研討創作時,為了把作品呈現到極致,我們經常思想觀念激烈碰撞,最後去粗取精,達成完美的共識,事後大家都忍不住相視而笑,這正是戲曲人專業和可愛的地方。我作為領隊隨團下鄉慰問演出,足跡踏遍了區內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十幾個縣區,區外有北京、青海、甘肅等地,觀看群眾在50萬左右,“紮根人民,紮根基層”恰恰也是傳承戲曲這一中華瑰寶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名京劇演員,我不禁想起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在接受任務時的那幾句唱詞:“共産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專揀重擔挑在肩……”每每哼唱,我心潮澎湃,傳承戲曲是我們的使命!
老院團更要出新意
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 余登雲
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是個有著光榮歷史的團體,形成于1949年,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的母團,與共和國同齡。黃梅戲通過嚴鳳英、王少舫等幾代藝術家的共同努力,從解放前的一個鄉間俚曲逐步完善繁榮發展為今天的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支持。
在藝術傳承方面,我們堅持向老一輩藝術家學習,運用師帶徒的方式,使得黃梅戲表演藝術的真諦、老一輩藝術家的優秀藝德得以代代相傳。目前我院已有嚴鳳英再傳弟子四人,黃新德弟子四人,並引入師徒同臺演繹。我們考慮到現代人的文化需求、趣味及審美方式,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現代小劇場藝術為翅膀,以“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為原則,首創製作了《玉天仙》《薛郎歸》《香如故》一系列“舊不泥古、新不離本”的現代黃梅戲戲曲作品。
作為一名從事黃梅戲藝術表演工作近40年的“戲曲人”,今後,我將帶領劇院把握黃梅戲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優勢,多創作深入生活、貼近人民的好作品來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讓優秀傳統戲曲文化與我們和我們的後代長久相伴。
賦予古老藝術年輕態
青年戲曲演員、北京蘭鳳劇社社長 劉冰
1989年,我出生在湖北省襄陽市,在老家跟隨“四大名旦”尚小雲先生的弟子彭守正老師學戲,從襄陽三中畢業後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之後又幸運地成了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弟子。2012年,我從學院的北京曲劇班畢業,入職北京市曲劇藝術中心,北京曲劇是北京唯一的地方戲曲,由人民藝術家老舍命名。除了自己的本專業,我喜歡各種劇種:京劇、豫劇、崑曲……
襄陽也是京劇的源頭,因為京劇是漢劇和徽劇的合流,而漢劇從前叫漢調,漢調有四大流派,其中“襄河漢調”這一流派指的就是襄陽戲。在我十一二歲時,只要夏天商場門口老有人搭臺唱戲,媽媽就找不到我。我混跡在看戲人群中聽得入神,雖不知臺上唱的什麼,但光是聽著就覺得內心愉悅,能聽一個晚上。
以前我總是思考,傳統文化做不好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很多是60、70後在做90後的東西,肯定有局限,必須得以90後的視角去審視才有可能貼近年青人。於是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成立了蘭鳳劇社,旨在“繼承傳統、彰顯青春”,作為一個交流平臺,讓古老的戲曲藝術再現新活力與激情,演出好、傳承好戲曲文化,才能不辱戲曲人之使命。
培養觀眾是緊迫的任務
上海京劇院青年老生演員 藍天
我們的京劇有著一大群穩固的中老年戲迷,但其實,它也擁有數量不菲的年輕粉絲。在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的“京昆FOLLOW ME(跟我學)”課堂裏,你尤其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我在那裏擔任主教老師,教授戲迷唱《空城計》《甘露寺》等唱段以及程式身段。
這幾年,戲曲正回歸到很大一部分年輕人中來,傳承戲曲,我們應該抓住這個大好機會,抓住年輕觀眾的心。京劇藝術是傳統的,但是京劇、包括其他戲曲劇種,也可以時尚起來,我們去看看抖音,B站,那上面已經有許多和我一樣的戲曲演員,展示著他們的作品,身段,扮相,往往收穫眾多擁躉。這些新興的傳播方式,讓我們看到了古老戲曲的魅力,也為我們傳承戲曲提供了紮實可靠的途徑。
搭上戲曲繁榮的高速列車
蘇州昆劇傳習所秘書長 趙文彬
我是蘇州昆劇傳習所的志願者,作為一名崑曲愛好者和傳統昆劇的推廣者,在看到總書記給戲曲學院回信的報道後,非常驚喜,備受鼓舞。崑曲沉寂了半個多世紀,在2001年被列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産後,開始不斷被重視,一次次受到各級領導部門的關心和扶持。國家如此重視戲曲發展,昆劇真正的新時代已經開啟,我們的傳承坐上了高速列車。
我們蘇州昆劇傳習所成立於崑曲瀕臨滅絕的關鍵時刻。在1921年那個特殊的時代,戲曲人完成了挽救傳統昆劇的艱巨使命,在新時代,我們肩負起保護和傳承的重任。在崑曲泰斗顧篤璜的支持和帶領下,我們尋找資源,發動一切對崑曲傳承有利的力量,籌集資金,尋訪名師,選拔人才,將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傳承和恢復傳統昆劇曲目上,其間培養過幾代優秀的崑曲演員,特別是近幾年,組織了固定的青年演員團隊,恢復了三十多個摺子戲,前年還在非常微薄的資金投入下,恢復了在舞臺上消失了一百多年的傳統昆劇《紅樓夢傳奇》,讓青年演員登上了北京恭王府的舞臺。今年疫情期間又恢復了最早的傳統昆劇曲目《浣紗記》。
近幾年,在做好傳承的前提下,我們不斷開源,尋找演出機會,開發崑曲教學培訓以及各種崑曲體驗,隨著傳統文化的不斷升溫,我們逐步跟上了市場的步伐,也找到了適應市場的生存方式,對傳統崑曲“以昆養昆”也更有信心了。
全力搶救瀕臨失傳的戲曲唱腔
河南戲曲聲音博物館館長 連曉東
我之前在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做主持人,有一天,一個洛陽籍的老聽眾説,他們當地流傳著“吃飯真不同,看戲馬元鳳”的説法,“真不同”是洛陽非常有名的一個酒店,馬元鳳就是豫劇名家。他問我們有沒有馬元鳳唱段。可惜當時臺裏沒有那麼多的資料。一週後,有人打我辦公室的電話説有馬元鳳的唱片。後來我們就跑到聽眾家裏面,到他們家一看,家裏面很多老唱片,有黑膠木的老唱機,他打開之後,膠片在留聲機上一轉一響的時候,我真的感覺特別好,就像打開了一壇陳年老酒一樣。
後來,在臺裏的支持下,河南戲曲聲音博物館成立了。我也成了一位挖掘、傳播、推廣戲曲藝術的媒體人,追尋戲曲老藝人的腳步,記錄他們的聲音,再現他們昔日的輝煌。十多年來,我的足跡遍佈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新疆、陜西、安徽等10多個省份,共尋訪到300位早已被人們淡忘的老藝人,錄製了瀕臨失傳的傳統唱段8000多段,製作專題900多期。現在館內集中展出了珍貴的戲曲資料、圖片、音像以及瀕臨失傳的傳統唱腔、劇本、樂器、曲譜、服裝道具等。不定期還有老藝人、戲曲名家以演出、教唱、講座的形式以戲會友。現在,我又發現了新的傳承方式:我邀請中國戲曲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等院校畢業的高才生,向老藝人們學習的同時,用他們當下先進的演奏技法,去彈奏、演唱民間、民族的味道。運用全媒體資源優勢全方位推廣宣傳我們的老行當。要知道,我們的戲曲藝術,可是有説不完的好故事。
回歸傳統的傳承
北方崑曲劇院導演 張鵬
幾年前,我在網上看到一組清代宮廷戲曲扮相的照片,和我們現代演出時的扮相完全不同。查了資料後我才知道,現在的舞臺扮相,是根據現代劇場演變而來的,迎合的是一面觀的演出形式。我就有個想法,去做儘量貼近古代審美的東西,回到崑曲的原點,去看一看崑曲到底是什麼樣子。我的想法得到了我的妻子,同是北昆演員的邵天帥的支持。我們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錢,組成團隊創作了“觀其復”系列作品的第一部《憐香伴》,無論是造型、聲腔,還是曲牌體的嚴謹程度,一桌二椅的演出形式等都力求復原再現。當時想著,成了,心滿意足;不成,也當圓了自己一個夢。“觀其復”出自老子《道德經》“吾以觀其復”,我想觀崑曲之復興。我們在正乙祠這座有著三百年曆史的古戲樓展演,希望觀眾從進到場地開始就感受到古樸的氛圍,用古老的手段闡釋真善美。
沒想到《憐香伴》大獲成功。我們又推出觀其復版《玉簪記》和《墻頭馬上》,我也從原本的青年崑曲演員,成為青年戲曲導演。回想從我小時候,作為京劇演員的父親希望我子承父業,我卻想當科學家,到我學習京劇,轉而學習崑曲卻不適應,到被崑曲打動,真正走入這一行,我覺得戲曲傳承,是一件微妙而偉大的事情。
有人覺得做“觀其復”系列是倒退。但是如同傳承一樣,前進的方式也許有很多種,我只希望我們的作品,重現幾百年來它未曾失去的精彩,它所到之處的喝彩之聲,就是我們傳承戲曲最好的底氣與勇氣。
在傳承中再創新經典
山東省京劇院黨總支書記、院長 蔣慶鵬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和生動載體,人才是傳承發展的關鍵。近年來,我們劇院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搜尋好題材、好故事的過程中,注重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在我們的“戲曲名家工作室”發揮“口傳心授”的優勢,讓年青一代演職員在劇目創作中得到歷練和提升。今年劇院復排了革命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並進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展演活動。也因為復排《奇襲白虎團》的難度很大,我們集合了全院的力量,也就有機會使得老一輩藝術家與年青一代攜手努力再現經典。我意識到,對戲曲經典的傳承弘揚,對於我們演員本身不僅僅是提升技藝的過程,更是凈化心靈的旅途。就拿這次復排的過程來説,全院老少通過對經典的排演、更加了解了當年的紅色經典是如何在一個個德藝雙馨的藝術前輩手中誕生的,我們完成了對先烈的緬懷,凝練了鬥志,全院決心致力於戲曲傳承,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京劇演員王夢婷在抖音平臺展示京劇上粧。資料照片
我們將以復排《奇襲白虎團》為新起點,傳承經典,致敬前輩,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中國夢”的時代主題,堅持以演出為中心環節,用國粹藝術溫潤人心。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