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9米!“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説深海”

10909米!“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説深海”

 

11月10日8時12分,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奮鬥者號”是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于2016年立項,由“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研發力量為主的科研團隊承擔。2020年6月19日,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被正式命名為“奮鬥者號”。

 

10909米!“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説深海”

 

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開創南海研究新紀元的“深海勇士”汪品先院士説:“人類對於海底的了解,還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200米以下,海水都變成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因此它就神秘。我們中國這100多年來,在海上也吃了很多虧。最近10來年,中國對海洋的發展非常重視。更重要的,海洋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前景,現在的海洋經濟已經逐漸從表層網海底移動,海洋經濟的中心在下移。國際上對海洋的爭奪也越來越劇烈。我們中國的文化當中,應該加強海洋文化。”

 

從深海提取“檔案”,猶如找到地球的《資治通鑒》

 

海面3000米之下暗流涌動。深海底下兩億年的沉積層,記錄了地球歷史上無數精彩的故事。

 

從深海提取“檔案”,追溯大洋水圈和岩石圈的變化歷史,經過分析解讀,猶如是找到了地球的《資治通鑒》。深海還隱藏著更多的人類發展寶藏,由內而外影響著我們的環境、我們的生活。

 

10909米!“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説深海”

 

深海生命亦值得探究。世界大洋估計22萬種動物,有10億個類型的微生物,尤其是深海的生物有著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適應高溫高壓,有的能在缺氧環境下繁盛,有的具備非人類尺度的長壽能力,提供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就是無價之寶。

 

深部生物圈、熱液與冷泉、大洋鑽探、海底地震與火山、深海礦物與生物資源……總之,深海是地球系統中關鍵而又缺乏了解的部分。從20世紀後期起,人類開始進入海洋內部,對於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認識。

 

人類潛入深海的歷史,明朝《天工開物》曾有記載

 

人類從古代起就對深海一直很好奇,但人類進入深海很難,不但有呼吸的問題,還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壓力,每加深10米增加一個大氣壓。最早也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屏住一口氣下潛,這種“沒水採珠”的古法下海,明朝《天工開物》裏就有記載。這種不靠任何設施的下潛,深度有限,能到30米深就很了不起,從生理學來説100米就是極限。

 

如果想要進入深海,尤其是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考察,應當利用某種容器潛入海底。最先出現的容器,是17至18世紀發展的潛水裝備——潛水鐘。鐘的上部有空氣,供潛水者在水下呼吸而不需要回到水面。

 

10909米!“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説深海”

 

真正建造科學探索的深潛裝置,需要等到20世紀。先是用鋼制的圓球“潛水球”。1930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畢比和工程師巴頓鑽進潛水球,下到了百慕大海域的183米深;1934年他們的潛水球又下到了923米的深水,並且在那裏停留了3分鐘,這是當時人類到達的最深處。

 

1953年奧古斯特提出把氣球的原理移植到深潛技術上,在鋼球之上另加一個裝有汽油的浮體,不靠吊索而是靠浮力上下,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這就是“迪裏亞斯特號”深潛舟。1960年,奧古斯特?皮卡爾教授的兒子、工程師雅克?皮卡爾和美國海軍軍官沃爾什,乘坐“迪裏亞斯特號”下潛到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水深10916m的海底,這是人類第一次下潛到了地球表面的最深處。

 

10909米!“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説深海”

 

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深潛技術早已今非昔比,萬米深潛不再那樣艱難,馬裡亞納海溝的萬米深度也不再那樣神秘。然而,科學探索對深潛器的要求不同於探險,需要有高超的觀測與採樣能力。

 

我國深海科技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12年,“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下潛至7062米,創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正式投入使用,國産自主率超過95%。此次“奮鬥者號”坐底深度10909米,代表我國邁向國際深潛設施製造前列。

 

東西方海洋文化存在差異,中國深海科普迫在眉睫

 

我國傳統文化裏海洋因素不強。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認為:“東西方在海洋文化上的差異,有著幾千年的深遠歷史根源,這種差異不僅影響了近幾百年來中國的歷史遭遇,還影響著學術界的思維傳統和科學創新對於深層次文化層面的問題。”因此,海洋知識普及迫在眉睫。

 

汪品先院士是推動中國深海研究的先行者。1999年,他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開我國深海科學鑽探之先河;2011年至2018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該項目為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以82歲高齡深潛南海,發現深水珊瑚林。那年,作為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他不僅堅持親自深潛,而且在9天裏先後三次下潛至1400米的深海進行考察。

 

10909米!“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説深海”

 

汪品先院士所著的《深海淺説》填補了中國深海科學科普的空白。“從深海的基礎知識,一直講到深海的開發利用……既能反映國際科研的最新進展,又能追溯歷史、揭示科學發現的過程。”除了深海的基礎知識和深海研究的重大成果,《深海淺説》中最有趣的是它展示了最新的深海探測技術,如海洋探測系統、深海遙感、海洋地質鑽探及採樣技術、水下機器人、深潛器、海底觀測網等。

 

作者:宣晶

 

部分圖片來源:央視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