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心願終達成——臺商周大順內蒙古創業記

年逾花甲的周大順本可在台北過著兒孫繞膝的愜意生活,卻為實現埋藏心底多年的願望,來到大陸北方農村,經營起一份事業。

 

“我出生在農村,長大後做了工業,可心裏一直想著農業的事。‘退休’後機緣巧合來到這裡,達成了心願。”66歲的周大順説。

 

初冬的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隆盛莊鎮朝天溝移民村寒氣襲人,村邊一排排灌木——檸條迎風挺立,為當地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周大順創立的檸條加工廠就在這看似荒涼的地方。

 

見到周大順時,他正站在廠房裏與員工交談。只見他頭戴淺灰色棒球帽,身穿藍黑色防風衣,雙眼深邃,目光慈祥,説話不疾不徐。腳上一雙皮鞋沾滿灰塵,已看不出本色。

 

周大順身旁的粉碎機和制粒機快速運轉,或將檸條枝葉破碎成粉,或將其製成顆粒飼料。

 

檸條廣泛分佈在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地,既是重要的固沙樹種,又能加工成優質飼料。它們生長三四年後,需定期平茬收割,否則會衰老甚至枯死。

 

多年來,豐鎮及周邊地區大量農民在政府引導下,將貧瘠土地退耕還林、種上檸條。然而,平茬收割要有專業技能,又消耗人力物力,成為林木管護一大難題。

 

3年前,周大順在當地招商引資項目中看到有檸條加工廠。“就像遇到未曾謀面的老友,很快達成投資意向。”他説,對農民承包的檸條林平茬、采收、加工,既對林木生長有利,又能補貼農民、幫助扶貧,還可給養殖戶提供優質飼料,這件事很有意思。

 

加工廠2018年選址建設,2019年建成投産,可年産2萬噸檸條粉及顆粒,年營收約200萬元。銀灰色的廠房、防雨棚、宿舍樓和辦公樓佈局緊湊。鳥瞰廠區,流線型頂棚設計充滿動感。

 

廠區內,有的工人用鐵耙翻動新採的檸條枝葉,有的嫺熟操作粉碎機、制粒機,有的駕駛裝載機向生産設備投料……

 

“他們大多是附近的農民,還有貧困戶,沒農活就來廠裏上班,日薪一二百元。”周大順説,全廠目前有30多名員工,每到秋末冬初采收旺季,從事采收、運輸的臨時務工者超過100人。

 

檸條加工廠還給檸條林承包戶發放平茬收割補貼:普通農戶每畝補貼1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每畝補貼15元。當地不少農民在加工廠帶動下增加了收入,也認識了周大順。

 

每天早晨,周大順都會喝一杯黑咖啡,然後去村裏散步。農民見到他,就熱情地上前打招呼。“當地人非常友善,我在這裡住得很舒服。”周大順説,碰到淳樸的農民,看到活蹦亂跳的小孩子,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

 

周大順初來大陸發展是2002年。他曾在台灣經營一家鋁廠,本想在大陸拓展鋁業項目,經過一番考察,看中了內蒙古包頭市一個鋼鐵加工合作項目,便與大陸朋友合夥幹。

 

“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來到內蒙古,感覺哪都很開闊,特別舒服,心胸更加寬廣起來。”周大順説,當時在礦區看到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就覺得這裡産業發展潛力巨大,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在大陸。

 

起初周大順對內蒙古氣候和飲食不大適應,後來漸漸習慣了。時光在忙碌中悄然流逝,2012年前後周大順從執行董事崗位上“退休”,開始踏足唸唸不忘的農業領域,才有了如今的事業。“妻子和孩子們很支持我,讓我放心在大陸做事。”他説。

 

當前,內蒙古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著力探索高品質發展新路。“我們的事業與這個發展方向非常契合。”周大順説,他正與科研院所專家合作,想提升飼料産品含金量,也就是以檸條為原料研製發酵飼料,牛羊食用後能提高免疫力,從而減少抗生素使用,肉質和口感也會更好。

 

每有台灣來的朋友看望他,周大順都會請他們品嘗內蒙古羊肉,不少人回臺後仍常常提起這鮮美的味道。

 

“未來我想把生産發酵飼料作為基礎,涉足肉羊養殖,形成産業循環。”周大順説,“這也是我們想走的一條高品質發展之路。”

標簽:臺商臺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