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虎:讓莫高窟壁畫“活起來”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1-01-14 09:36:25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馬成虎與團隊復原成功的敦煌壁畫上的古樂器。
馬成虎出生在甘肅蘭州,敦煌莫高窟這座中華文化的瑰寶,于他而言更多了一份不同尋常的意義。從幼時第一次見到莫高窟開始,富麗多彩的壁畫、惟妙惟肖的彩塑就深深震撼了他,銘刻在馬成虎的記憶深處。精妙壁畫在心底紮根從英國謝菲爾德哈萊姆大學畢業回國後,馬成虎開啟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播之路。2018年,他與團隊共同將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樂器圖像轉化為實物,讓古老的敦煌藝術在科技和理性的結合下,通過空間轉化和虛實轉化在觀眾面前“復活”,給予傳統文化以嶄新的呈現角度。
從西南民族大學本科畢業後,馬成虎選擇了出國留學,他想去更大的世界闖一闖,體驗不同的文化。“在英國讀書的兩年,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也為今後工作帶來很多幫助。英國作為創意之都,由創意産業帶來的外溢效應,帶動了英國的旅遊、酒店、餐飲、航運等一系列行業的發展,既成為可持續受益的驅動力,也變成國家軟實力的標誌之一。”英國創意産業的高速發展,也給留學中的馬成虎帶來了新的思考:回國後,這些留學成果能否應用到國內的文化創意産業中,並轉化為有益的、可以指導實踐的經驗呢?
“對於我們留學生來説,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馬成虎説。研究生畢業時,國內對於文化行業的政策支持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吸引了他,沒有絲毫猶豫,馬成虎決定回國創業。“留學人員大都學習了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擁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既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又滿懷報國情懷和願望。留學的優勢在於同時擁有國內成長經歷和海外生活體驗,這種跨文化的交流經驗賦予了我們進行文化創意創新的獨特優勢——可以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此時,第一時間躍進他腦海的,便是位於家鄉甘肅的敦煌莫高窟。
嶄新角度呈現敦煌音樂
“莫高窟洞窟裏有240個洞窟壁畫繪有樂舞場面,出現樂器4000余件、樂伎3000余身、不同類型的樂隊500余組。”這組數據,馬成虎熟稔於心。
如何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回國後深耕文化領域一段時間後,一個想法在馬成虎心中漸漸成形:如果能夠把莫高窟壁畫上的樂器“拿下來”,做成實物,就可以讓更多人更加直觀地了解這些樂器,從嶄新的角度感受莫高窟的藝術魅力,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古代音樂的輝煌。
敦煌研究院的樂舞專家鄭汝中幾十年來對壁畫上的樂器進行研究,碩果纍纍。基於鄭汝中的研究,馬成虎與團隊決定復原樂器。並且,復原的樂器不僅外觀要與壁畫相似,更重要的是得能夠用於演奏。
團隊走遍了上海、蘇州、揚州、北京、河南、河北等地,共找到30余位民族樂器的製作工匠,總共復原製作了兩套245件、共97種樂器,包括彈撥、拉弦、吹奏、打擊四大類,基本涵蓋了壁畫上各個種類的樂器。
古樂器的復原過程並不容易。
首先是空間轉換。要將樂器從二維空間的壁畫“變為”三維空間的實物,馬成虎團隊能看到的只有壁畫上的樂器,卻看不出它的內部結構,甚至連線索都無法掌握。“我們在半年時間裏不斷往返于全國各地的樂器廠之間,不斷地與鄭汝中先生和製作工匠溝通,確定尺寸、結構、選材等具體工藝,才得以最終實現了樂器的空間轉換。”馬成虎説。
其次是虛實轉換。“壁畫不是攝影,它所呈現的內容並不是百分之百真實,這就導致壁畫上的樂器與現實樂器不一致。”馬成虎説。比如,壁畫上既有四弦琵琶,也有六弦琵琶,這些都需要區分。同時,還要確定律制,因為中國古代各種樂器的律制並不一樣,但壁畫卻無法講述出樂器分別使用的律制。為了能讓樂器順利演奏,馬成虎團隊最終決定根據如今通用的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為了儘量展現壁畫樂器的精妙絕倫,馬成虎與團隊在復原樂器的過程中考慮到了方方面面的細節。
維也納奏響中國古韻
2018年9月,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文化博覽會上,第四批敦煌壁畫仿製研發樂器得到了第一次公開亮相的機會。100余件樂器齊聚敦煌,聲音曼妙,在場觀眾仿佛步入時空隧道,得聞古韻悠揚。
幾個月後,在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來自敦煌的音樂在維也納市政大廳禮堂上空迴響,贏得了在場中外觀眾熱烈的掌聲。手持琵琶、胡琴、篳篥、箜篌等古樂器的演奏者們,穿越千年絲綢之路,將莫高窟壁畫中的東方樂器送到了西方音樂之都維也納。
“樂器復原之後,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組建樂隊,演奏出悅耳音樂,讓古老的文化走到大眾身邊,這也是對敦煌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馬成虎説,參與復原古樂器,也讓團隊了解到了中國古代音樂興盛繁榮的情景。“比如,單是琵琶就有30多種不同形態,比今天要豐富得多。我們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在傳承的同時,創造更多屬於當代的輝煌文化。”
展演時,由於擔心古樂曲高和寡,影響傳播效果,馬成虎與團隊並沒有刻板地認定敦煌壁畫樂器只能演奏敦煌古樂,而是選擇展演符合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樂曲。在他看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並不是兩者必取其一,而一定是相輔相成。
除此之外,創新性推廣和發展傳統文化還要處理好文化與市場的關係。“優質的文化資源要面向市場,融入生活,通過整合運作行銷來培養消費社群,增強文化認同感,從而産生經濟效益。同時,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比如,在整個復原製作過程中,我們都秉持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充分考慮內部結構、律制、材料等,這樣才算做到了樂器復原,而不是樂器復古。讓科技賦能于傳統文化,才能不斷開拓出新的傳播方式。”馬成虎肯定地説。
新聞推薦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
- 活力2025:兩岸經濟交流繪新卷,融合發展踏新程2025-01-24
- 氛圍感拉滿 這些“年味兒”新體驗已是next level2025-01-24
- 記者手記:特朗普2.0——一段“顛簸”之旅開啟2025-01-24
- 亞冬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公佈 谷愛淩、徐夢桃等在列2025-01-24
- 達沃斯論壇與會人士看好中國經濟前景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