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古都金名片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1-01-28 15:27:50 | 來源: 人民日報 |
核心閱讀
1月27日,實施16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重新制定。擴大保護範圍、重視老城價值、鼓勵活化利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該“保什麼”“誰來保”“怎麼保”“怎麼用”,自此有了更加明確的答案。新條例的制定,將為古都留住歷史風貌,也將讓城市煥發新的活力。
1月27日上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提請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672名出席會議的人大代表,全部投出贊成票。
北京被稱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歷史文化是城市靈魂所在,魅力所在。2005年北京市出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時隔16年,北京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轉化為制度安排,重新制定條例,對“保什麼”“誰來保”“怎麼保”“怎麼用”等一系列問題作出明確規定,條例將從3月1日起開始施行。擦亮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北京名城保護將再次出發。
首次明確實行全地域保護
北京歷史悠久,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清説:“此次立法注重整體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堅持保護與利用相協調,以保護促民生,把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與改善人居環境結合起來,實現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成果社會共享。”
條例共七章77條,與2005版相比較,在“保什麼”“誰來保”“怎麼保”“怎麼用”等4個方面做了進一步明確。
“將保護範圍從以老城為主擴展到全市,是此次條例修訂的最大變化。”北京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舒小峰認為,這是貫徹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舉措,與文物保護法也很好地銜接起來了。
明確全域保護。關於“保什麼”,條例明確保護範圍涵蓋北京市全域,主要包括老城、三山五園地區以及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規定了11類具體保護對象,建立保護名錄和預先保護等一系列制度,推動應保盡保。“不僅老城的衚同、四合院不能再拆,古村落、古道等歷史景觀將與老城執行同一個保護標準。”舒小峰説。
明確保護標準。“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範圍是管得最嚴的,建設控制地帶、成片傳統平房區和特色地區都有相應的保護要求。”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條例提出建立保護責任人制度,分級分類分區明確保護措施。
明確保護機制和保護措施。根據條例,北京將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單位實施、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機制,並實行保護責任人制度。條例還明確了歷史建築所有權人、使用人擔負的保護責任。“責任到單位、到人,意味著問責更嚴,將有效避免出了問題無人負責的現象。”舒小峰説。
老城保護是重中之重
全域保護是應保盡保,老城保護是重中之重。
張清介紹,黨中央國務院批復北京新總規和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要求做好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
從舊城改造,到老城保護,再到嚴格“老城不能再拆了”,是認識不斷躍升的過程。在條例制定過程中,“深刻認識北京老城的核心價值”這一理念不斷得到深化。
一名來自規劃領域的北京人大代表説,《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對“核心價值”這樣論述:“北京老城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是北京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全國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載體和根基”,這次通過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的相關條款,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具體表達和剛性約束。
北京市政協對條例開展立法協商,委員們從立法原則、重點問題以及具體條文方面,提出了110條建議。其中,老城保護、中軸線保護是關注的重點。
老城不再長高,衚同不再拓寬。新條例明確實施分類管控,在核心保護範圍內,除市政公共設施以及風貌恢復建設以外,不得進行“新建、改建、擴建等建設活動”。對於破壞歷史格局、街巷肌理、傳統風貌,以及不符合保護規劃要求的建築物,區人民政府、産權單位可以依法通過申請式退租、房屋置換、房屋徵收等方式組織實施騰退或者改造。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介紹:“目前,景山觀德殿建築群、妙應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築和彩畫保護、宋慶齡故居、朱彝尊故居、地壇神庫院、月壇等修繕工程已經完成;正陽門箭樓、北海漪瀾堂古建築群、京報館、京華印書局等修繕工程已經啟動。我們還開始對文物進行動態監測檢測,目前開展了北海公園白塔、九龍壁文物古建等監測和天壇、先農壇、雍和宮、國子監、太廟等文物木結構檢測。”
東城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吳松元説:“在老城保護中,《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正進行專項立法,目前已進入徵求公眾意見階段。”
用起來才是最好的保護
歷史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是世界文化名城不斷探索破解的共同問題。新條例特別增加了“保護利用”一章,鼓勵和支持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名村和傳統村落合理利用、有序開放。
“找到合理的利用模式,用起來才是最好的保護。”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秦紅嶺説。
一名北京政協委員介紹,歷史文化遺産活化利用方面,北京近年來積累了不少經驗。位於建國門附近的北極閣三條22號,曾是寧郡王府家廟緣慶禪林,過去被一家開關廠租為庫房使用,經騰退後建成公共文化活動空間“緣慶書苑”,向居民免費開放。
西城區萬松老人塔經過活化利用,建成了“磚讀空間”;560年曆史的北京廣福觀,交由民營機構運營,變身為“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
“保護利用和保護並不是矛盾的。”條例提出:鼓勵歷史建築結合自身特點和周邊區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實體書店、非遺展示中心等文化和服務功能。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城建天寧消防總經理黃一品認為,“這樣既能夠復原一段歷史,又能將文物的利用價值最大化。”
過去,政府騰退出歷史建築後,往往會成立專門的事業單位進行後續開發利用,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小微”建築被騰退出來,光靠政府自身能力難以滿足文物的後續利用需求。此次條例明確“歷史建築可以依法轉讓、抵押、出租”,舒小峰認為,“這從法律上給社會力量參與名城保護提供了依據。”
東城區天街集團黨委書記李樺代表介紹,東城區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衚同治理過程中,引入高水準的規劃團隊,一方面最大限度恢復歷史風貌,一方面與衚同裏的居民深入溝通,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打磨廠街是一條老衚同,走進衚同臨街的長巷三條1號,可以看到保護完好的古建築,內部經過設計已變身為優客工場,目前已經100%滿租。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