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年味兒有點兒時尚

【青年聚焦·年味兒“設計師”】 

 

年味兒是什麼?是兒時庭院裏劈劈啪的鞭炮聲、兜裏鼓囊囊的壓歲錢,是長大後桌上熱騰騰的年夜飯、街上高高挂的大紅燈籠,抑或是後來手機裏滿屏的紅包、心裏默念好運來的集福卡。

 

生活變化,科技發展,身邊的年味兒不斷被賦予新內涵、呈現新形式,但這股藏在中國人記憶深處的味道,從未變淡。

 

傳統與創新似一對孿生兄弟,交織共生。“他們倆”被一群年輕的“設計師”視作珍寶、捧在手心、匯入腦海、融入設計。年味兒新內涵、新形式的背後,是年輕的“設計師”對傳統年俗的全新打造,他們希望用自己的積累和智慧,傳達出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福與嚮往。

 

1.匠心,在接續與重構間傳承發揚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説起年畫,不少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面目肅然的二位門神,或是憨態可掬的送財童子。而在“年畫女俠”劉鐘萍這裡,年畫早已不是老樣子。

 

用“脫單神器”“行桃花運”來解釋傳統的喜神和合二仙;用“逢考必過”來解釋狀元及第;用“二孩神器”“兒女雙全”來解釋傳統的送子娘娘……她把年輕人感興趣的語言巧妙融入傳統年畫,讓佛山木版年畫裏的諸神以嶄新形象出現。

 

85後青年劉鐘萍,是佛山木版年畫的市級非遺傳承人,從2014年跟隨師父馮炳棠接觸木版年畫開始就一直從事木版年畫事業,並沉迷於此。在劉鐘萍看來,年畫承載著人們代代相傳的美好情感,但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年畫的記憶也出現過斷層。“接續很難,一幅作品僅簡單依靠‘好看’這一條,無法達到效果。”劉鐘萍説,要想辦法將非遺帶入大家的生活,它才有生命力。

 

就這樣,潮流熱詞和流行形式一點點融入劉鐘萍的年畫創作,深受年輕顧客歡迎,幫助木版年畫打開了銷路。但劉鐘萍明白,時尚的表達理念,其實也離不開傳統。她説,年畫裏悠久的故事和精神內核是世代相傳的。

 

與古老的藝術形式一同傳承的,還有手藝人的匠心。80後民間藝術家謝范生是福建南平非物質文化遺産竹木工藝畫的第三十二代傳承人,出生於竹木畫世家,深受父輩精益求精的品格影響。“每件作品都該盡力追求完美。比如製作色彩時需要充足的自然光來分別色系,遇到陰雨天就只好放棄。等到太陽出來,我也心情好的時候,再來完成這些作品。”他説。

 

為慶祝辛丑牛年的到來,謝范生從四年前就籌備複製韓滉《五牛圖》來製作《俯首甘為孺子牛》。其實這已是他第三次複製了,過去的《五牛圖》採用8個色調,這次突破到了13個,並且實現了1:1大小的還原。面對厚薄不一的竹衣,他掌控炭火溫度的手法越來越純熟,牛絨毛的走向和光感越來越逼真。看著這幅好像刺繡品的《五牛圖》,很多人想像不到這是用竹木做出來的。

 

“我希望以一種新的思路、新的定位,精準地表現傳統文化。”謝范生説。

 

2.祈願,以新的“格式”在虛擬空間表達

 

雲拜年,已成為“新四大年俗”之一。借助表情包來雲拜年,也成為最方便實用的選擇。

 

“我們平時聊天經常喜歡蒐集各類好玩的表情包,傳達一些文字傳達不了的情緒。”熱衷使用表情包聊天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吳冰玉,今年年初參與了一項被她評價為“好玩”的項目——製作年畫表情包。

 

“年畫話年”系列表情包,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原博帶領的設計團隊製作,設計上借用木版年畫中的神仙形象,加以向量化造型和波普風的動態表達,使之融入年輕人的熱門話題和聊天場景。

 

“萌”是表情包的一個重要特點,在設計中,吳冰玉從木版年畫的印刷質感、線條特色、人物關鍵特徵上尋找靈感,再將傳統的人物形象進行簡化處理。例如對鍾馗這個威武、威嚴的人物形象做萌化處理,讓他變得更加具有親近感,有了“又兇又萌”的喜感。

 

在設計中,大家確定了一個基本理念——要想增強傳統年畫在移動網絡中的滲透力,就一定要突破常規。吳冰玉在設計搶紅包專用表情“再來一個”時,開始用的是朱仙鎮年畫中“馬王”的形象,因為馬王有三眼四臂,非常適合搶紅包“眼觀六路,手抓八方”的感覺。後來在一次討論中,導師原博指出朱仙鎮年畫中也有“牛王”的形象,今年也正好是牛年,於是他們將“牛王”和“馬王”合二為一。長著牛角的三眼四臂“牛馬王神仙”就這樣誕生了,成了表情包裏唯一的“合體神仙”。

 

“這是一次很好玩的嘗試,年畫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而創造的,在新的時代,我們就在表情包中做了一個大膽的設定。”吳冰玉對成品十分滿意。

 

“我們年輕人可以用現代年輕時尚的方式去傳承‘年味兒’,讓傳統文化能夠融入現代社會。”團隊成員、設計係研究生陳璐説。

 

春聯是“年味兒”裏的又一大文化形式。今年春節前,光明日報發起了“全球共寫新春聯”的互聯網線上活動,90後青年劉夢是活動執行人之一。

 

活動開啟前,她對人們的參與度還沒有十足把握,可實際效果遠遠超出整個團隊的預期:活動徵集到近萬副線上春聯,還有來自30多個國家的華僑和外國人發來的短視頻……

 

談起設計活動的初衷,劉夢説道:“春聯作為中國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是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優雅、體面的表達方式,今天仍舊為人所喜愛。它傳遞著文化記憶中一種古老、樸素的情感。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過年的方式可能有變化,但對年俗的嚮往始終在。”

 

“他鄉守歲,幸福何方不增歲;就地過年,平安在哪都是年”,這樣別具一格的作品,是此次獲獎春聯裏的“人氣王”。“在我們年輕人看來,它與當前環境和心境相符,是今天的表達、此刻的表達、生活的表達。”劉夢説。

 

3.設計年味兒,是件“瞻前顧後”的事兒

 

今年的春節,有點特殊。

 

隨著就地過年的倡議在各地得到響應,如何讓不能回家的人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成了許多年輕策劃者的課題。

 

山西青銅博物館的85後青年吳楠,與團隊設計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動。

 

銀飾在山西有著悠久的歷史,“晉工”銀飾享譽一時。吳楠所在的團隊就此原創打造了“如銀歲月 美意延年”山西傳統銀飾展。吳楠説:“博物館要將歷史知識與文化文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

 

如何才能讓歷史“活過來”?吳楠想到了“邀請觀展者做手工”的方法,讓它與展覽主題相配合,這樣既動了腦,又動了手,能切身體悟歷史。山西的銀飾品類眾多,有頭飾、耳飾、項飾等,可以給觀眾們發互動材料包,通過“傳統銀飾知多少”的線上微課堂,讓觀眾們製作“金絲婉轉”掐絲畫、“飾美牛年”絨花髮簪等。此外,山西青銅博物館還舉辦了“福牛賀新歲 文物話新春”的直播活動,觀眾們可以一邊拿著自己製作的“長樂未央”的走馬燈、“迎新納福”的醒獅燈,一邊看直播。

 

就職于河南省文化館的80後青年王濮希望借助春節活動,喚起人們對鄉土的感情。

 

黃河、美食,構成了不少人心目中“老家河南”的鄉愁。美食承載著年味兒,也飽含著期盼。於是,王濮規劃著將這些元素利用起來,去黃河岸邊錄製舌尖記憶。扛著攝像機,走在黃河邊,拍拍那些新鮮出爐的美食。

 

2月4日,“歡樂過大年·邁向新征程”全國“村晚”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鎮朝陽溝村分會場正式上線,村民們的拳頭功夫、洛河大鼓齊上陣,全網有77萬餘人次點擊觀看。回想錄製過程,王濮覺得雖然教村民演出、聯繫舞臺的工作很辛苦,但看到他們展現自己、享受新年喜悅,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如今,像王濮、劉鐘萍、“年畫話年”團隊這樣的年輕人,正成為打造現代社會年味兒的主力軍。原博認為,這一代年輕人要傳承和創新年味兒,需要學會“瞻前顧後”。“這意味著一方面要溫故而知新,讓年輕人更多地了解傳統年俗及其背後蘊藏著的豐富文化內涵,提煉挖掘其中的文化、藝術及審美價值。”原博説,“另一方面要探索未知,了解科技發展對媒體環境和生活形態所産生的巨大影響,思考如何以年輕的視角將傳統的年俗與新媒介、新載體、新平臺進行合作,探索創新轉化的新模式,以設計聯結起傳統工藝與當代生活。”

標簽: